第114章 刘秀召见

言土地制度之弊端,自汉武帝元狩之后,富商大贾得以兼并土地,小农失地而流亡,久之成痼疾。土地之归于少数权门,民无所依,国力不振。是以,朝廷当利用郡县制之优势,发展均田制,不仅可限制权贵之势……逐得安居乐业。

小主,

再论教育制度之改革,孔子曾云:有教无类。教育乃国之大计,人才乃国之栋梁。而我朝以来,尊贤敬学之风,略显衰微。士子应亲往讲习,不仅于国子监而言,亦于民间学校之设立,使书院益见普及,儒雅之风,流芳百世……是教育之真正肇始。

至于政治之改良,当今中央集权,地方自治,互为失衡,或权倾一方,或中枢不振。改之之道,当加强朝廷之纲纪,疏浚官僚体系,淘汰不肖之官吏,选拔贤能之大士,强化法纪教化……国运长久。”

洋洋洒洒,李青继续讲述下去,此时周围的所有人全部都闭口不言,满场竟然丝毫声音也没有出现,只有一阵阵吹过的风声在呼呼作响。

当李青讲述完毕时,已经有不少士子在往阁楼下观望,或许朝廷的官兵就要来缉拿李青了吧?

但非常令他们意外的是,在李青讲述完毕时,朝廷的官兵仍旧没来,似乎朝廷根本就不知道李青今日究竟说了哪些话。

而李青见状,轻咳了两声后,也不自觉往外面看去,如今时间已经是下午,但朝廷却依旧没有表态,这令李青都不禁有些疑惑。

这刘秀真的有这么大的度量和能耐吗?自己都快把当朝所有人得罪完了,他竟然一点表示都没有?朝堂中人的施压恐怕都够他喝一壶了吧?

李青眉眼中露出思索之色,在场的所有人几乎都在等着朝廷来人治李青的罪。

又是一刻钟过去,摘星阁内依旧鸦雀无声,正当所有人都以为朝廷不会来人时,阁楼下却传来一道踩踏楼梯的声音。

当那人逐渐出现在这里,所有人都松了口气。

只见那人一身宦官服饰,手中捧着一张黄色卷轴,但令周围士子有些奇怪的是,他的身后却没有跟随什么官兵,丝毫不像来抓拿李青的模样。

这名宦官见周围数千人竟一点声音也没有,不由有些奇怪,但是也没说什么,而是将手中的卷轴展开,清了清嗓子道:“陛下旨意。”

说着,他往台上的李青望了一眼:“悉听海外傲来国圣师于我中土开学讲义,朕心甚喜,然近日政务繁忙,无暇接待,今幸有空暇,得召圣师于宫中一叙,聊表朕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