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刘秀召见

半个时辰后,李青的声音在抑扬顿挫的起伏中渐渐息止,但周围却无一人来此发言。

台下的赵须目露震惊之色看着台上的李青,面色煞白,这话不知要得罪多少人,他赵家可能都很难承担这样的后果。

而跟在赵须身后的赵禾也一脸凝重地望着台上的李青,眼中深处还有着一丝担忧。

一直被赵禾拉着的迟非晚则定定地看着赵禾,她不自觉握紧的手让迟非晚察觉到了赵禾的异样。

李青话语刚落,便双眼深邃地望着皇宫的位置,昨天论述的儒学不过是此番讲学的初始罢了,目的便在于试探当朝的容忍度。

当然,如果玩崩了李青也有办法重新纠正错误,只不过最后的讲学效果可能会差一些罢了。

他多日编写的教案,可是做了无数的准备。

而今日的讲学,便是为了再进一步试探当朝天子的容忍上限。李青清楚的知道,此时刘秀治下的光武中兴有多么厉害。

也知道刘秀此人足以在华夏历代皇帝中排上名号,只要他不否决自己,那么自己就能继续进行讲学。

但时间过去了一刻钟,皇宫当中却仍然没有什么动静,似乎是在默认李青的论述。

李青笑了笑,看来他又赌对了。

周围近两千多的士子们尽在小声讨论,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敢出来发声,此番李青的大胆之言属实是将他们惊到了。

甚至于比昨日的儒学争论之言,更加震撼。毕竟教育革新的讨论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但是李青今日的讲述却全部一针见血,搞不好马上就会出大乱子。

李青又等了一会,见他们没有人出来讲话,便继续开口发声:“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若愿长久,则必要抱古圣先贤之智慧,拾遗补缺,以求天下之太平。”

“故,今日第二讲所谈的便是当朝国家制度之革新、土地制度之革新、教育制度之革新、政治制度之革新。

谈及国家制度之改革,当以文明之楷模,贵族之门风,作为模式之典范。然门阀之弊,朱紫之争,使得官位愈加显赫,亲族争权,政治腐败!由此观之,莫若制定廉洁之章程,以清官政,重官德……化解朋党之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