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曾经的人文与科学之间的区别

你看,简单比较下,科学的背后站着的是“自然”,不管科学有没有全面的解读出自然,但是科学的背后基本都是站在自然和从自然中所产生的数据当中的;

而再看看类似于佛学、哲学、或者神学包括我们倾向于的各种典集学问,背后站着的却是“人”,虽然是人中的圣贤,但是,就依然还是具有区别的;

圣贤等于科学家,圣贤背后的道在讲述自然,科学家背后的数据也是基于自然;这么一对比,我们就知道问题出在哪了;

即,我们都希望大家相信“科学”相信“自然”,结果你却让我们迷信于爱因斯坦、牛顿;那么,当爱因斯坦和牛顿一旦也被加入于神化的人物特征后;

那么,就是说,人文就会从喜欢学习“自然·科学”的过程,又开始转移到了开始迷信“人”的过程;

而这一过程,便就是又让人开始逐渐地忽略了真实的“自然”情况;

而为什么,我们在对于“人”的信任时会产生扭曲,而“自然”的话就没什么大的毛病;

是因为“人·由人所产的理论太有限了”,而且,倾尽一个人的一生,所能够具有的“对于生存和视野、认知的表现”力度也是很有限的,因为,每个人,此生当中的行为力度都是有限的;厉害的人,带给我们好似具有无穷潜力的人,很少,几辈子才出一个,或者成千上万年才有寥寥几个;

而“自然”却直接开局就是一种“无限可能”的状态,且可以长期保持在这样的一种具有“无限可能”的状态中;

始始终终地大盈若冲、大成若缺;

如果,当你把大量的注意力投入进有限的人为状态中,这种人文认知的“识”是有限的,有限就是说,很快就会陷入拥挤状态,就好像“水”一样,很快就会满,一满就会流出;自然的容量才是很大的;

因为,因为什么呢?

因为,你只看到了“圣人(总之就是很厉害的一类人)”这样的人的自身知识和能量的储备量,却忽略了,他所指引给你的“自然”;所有的“信息”就全都是为一种“指引之力”;

你只看到了是“圣人”是“老师·家长”在教育你,却看不到,他们替你所指向的“外界的生存”环境;

这是,我们看不到的;不只是你看不到,我也看不到;如果不开启贤者模式,这样的我同样也是狒;因为,毕竟都是普通人嘛;只是,一不小心踏足了网文行业,又一不小心脑袋一根筋,开启了证道模式;整个后半段的青春都给证没了,证了忘,忘了证,只能说是慎证;谈对象过正常日子还是更重要些的;

而对于人文典集,且在很多人眼里,秦汉以后的典集都是不太推荐看的;因为,之后的道脉就变形了;这些也都是我听说的;因为,很难讲我是一个喜欢看书的人;喜欢看书,不过是喜欢看一些比较扯犊子的闲书;不然也就不会写网文了;

而也,贤者模式还有个比较邪乎的事是什么,想起来的话就记下来;

就是“吃东西”,对于吃下的东西,可以因为这种“食物”从而带来给你不一样的人物情志;

如果你吃下的是一种比较邪恶一点动物的肉,自身也会容易陷入进那种情绪的状态中;同理的有,本草纲目中记载的猪,就有对此吐槽;就是担心会染上猪的一些习性,所以,就不是很看好这类生物;但是红烧、脆皮和排骨五花不好吃吗,基本来者不拒,半个老饕了属于是;(而饕餮好像是蚩尤怨气所化;)

再比如羊,羊听说在外部区域是种比较邪恶的代表,但是烤羊、手抓那是真的香啊;嘎嘎香;所以,就也管不了太多了;

但其实也没什么大碍,心放宽;好不容易活一次,该吃吃该喝喝有事别往心里搁;对生物抱有一定的尊重性,就也不用太过挑剔,毕竟“人”只有在有条件时才会挑剔,这也不吃那也不吃;没条件、饿极了的时候,树皮我都给你啃下来煮了;还是有条件,所以,可以有挑剔的机会;

总之,对于“经典”,具有“人文典集”,我们便就倾向于各种人文典集的研究;而忽略了最为真相和基础的“自然”;没有太多人文典集时,便就各种同一时期的“理论爆发”;相对论,万有引力,电磁学、量子学……

所以,便是究竟要不要学习“经典”?

很难讲,看你自己;法无定法;如果你对于“自然”有自己更独特的看法,而且也有效,比如混沌流体运动算法什么的,那我们也会跟着一起去学习和思考;

故,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就是,见什么学什么,以一种无知的状态不断地充实自己;毕竟,就连剑圣也都说过,大师都是怀着一颗学徒的心;

而也,同时也可以看出,大部分原因都出在我们“学习者和后世之师”的身上;毕竟,前人也都已经不在了;前人的智慧和学问都已经是像展览的陈列品一样摆放在那里了;怎么去认知、认识和评价都在于你和你从原生家庭、以及后期的经历过程所累积的自身觉悟;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大概骂儒的话,这样的思维觉醒首先是不会凭空出现的;肯定是外界教给你的;如果具有“自身觉悟”,就会发生这个世界根本就不存在什么“自创”;只有具有且产生了“自我”的人,才会衍生出“自创”这一特征;

因为,种花家的文化,一直以来都是“无·我”的一种状态,几乎是没人会承认其中哪件事是他做的;都是“别人”评价给“某一个我”的;都是“别人”的口中,进行赋予;这是最早、且依然流传至今的文人评价系统;叫做公道自在人心;

谁敢说“道”是他的发明发现,就是夫子他自己还在世的话,恐怕也都是不敢承认;因为,没办法承认;只是,我们觉得对于“道”的认知,便就是从夫子的身上来的;但其实更久远的是为“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而后,因为,过于奉承般地专注化于曾经开创者的典集,从对于自然的认知状态,转移至了对于“人”的崇拜,而也因此……却导致了自身的一种天性丧失;

让部分人变得骂骂咧咧;

即,本来(老师)是让你学习自然,从自然中得到各种各样的解惑,更想要传授给你的是一种思维的方式(思路),现在叫做逻辑,而你却迷恋的是师长的人格,但也许这就是“圣人的魅力”吧;要敬畏圣贤;不懂得敬畏圣贤,是因为你根本不知道圣贤在讲什么;当你了解到圣贤当真在讲什么的时候,你自然就会很是敬仰;

就好比,你喜欢爱因斯坦吗;是因为,你知道,了解了爱因斯坦这样的人他的一种贡献力了;被他的理论和思路所折服,再加上你所在环境中对于人物特征一定程度上的追捧,所以,你读懂了爱因斯坦,并且察觉到了他的伟大;

但是,如果牛顿、爱因斯坦在当见到我们的圣贤后,就也是会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而又以一种什么样的角度去认识自然,认识人文;

那么,你所看到的学问便就不是“空间质量的塌缩”,而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或者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认知了;或者是对于“万法皆空”、对于“无字天书”这样事情的认可了;

但也许是,因为生命中注定的就是,那种既没有人家那种可以创新的命,又不甘于学习且变成曾经老旧人人都学的无用学术状态;

最好变为了一个相当无知且自以为是的人,而如果只是这样的话,那么我们之间的谈论就当然没有太多其他的话题了;因为,你或者我也不过只是一个“学习者”而已;

因为,你或者我也只不过只是拿着曾经“圣贤或者科学家”的学问和所指引的信息量在到处卖弄罢了;我们都太浅薄了,却偏偏觉得自己很有知识;

再怎么高深都是浅薄,天外有天,山外有山,人外有人;连圣贤都不敬畏了,没人愿意去认同了,还搞个毛线,让别人当成商标注册去吧……不想狡辩了,毁灭吧,累了;

而,这也是儒家为什么一直会被诟病的一项原因;因为,就是因为统治者把曾经的“人为经典”作为了一种人道标准,那么,大家不就只剩下这么出去了“以自然为基础”的一个去怼的哲学般的学术对象了;

后期的,如果我们把“人为科学经典”当做一种认知标准,那么,以我们现有的科学逻辑标准,不被后人骂就还出奇了;因为,我们同样是拿到一种“人为的现有经典标准”,还居然不是宇宙当中的“绝对标准”来当做认知主流;那么,被后世大大咧咧地谩骂就也大概都是必然;

因为,现有的科学理论,就跟韭菜一样,一茬一茬的,不停地翻新生长;但其实也无所谓,因为,现在的我们人文、青年人的人文格局,对于“名·留名青史”这种概念是并没有太多的;没有人打算让自己载入史册,能平平安安地生活一辈子、别再被人当成牛马,还有个踏踏实实的姑娘愿意跟着自己、共同抚养儿女都算是烧高香了;因为,这就已经算是现有的我、在没有开启贤者模式时,对于祖坟冒青烟最大限度的理解程度了;

而儒家也就是现在看起来捞了,因为被系统进行了削弱;但其实“很猛”;百里而王的存在;真的猛,举个我大概看过的历史栗子;吴起,曾“曾子(儒家)”弟子,听说习六年,但这种用武简直恐怖,极端而又恐怖,鲅戈级别的能力;

即,你不要觉得这些人“名”不太好,能够于信息并不发达的古代流传下来的“名声”;能够“留名”者,真的不是等闲之辈;就像我们普通人,你能安安稳稳过一辈子就不错了;“留名”,或者是和曾经的帼家领导层谈论治国等等的方式;你觉得普通人可能吗?

如果在古代,你碰上这样的人物,你能有发言权就怪了;甚至于巴不得拜入这样的学术门下;而即使是这样,说不定就还轮不上你;以现在的标准,你可能是具有名气,而且人生也的确是于我们普通人眼中相当完美的状态了,但是……于曾经的价值观来看,就还是差点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