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续思考第一阶段的基础自然规律;
“阳”生于“阴极”;阳与阴方向相反;
那么,“有物的阳”便就是正好于“阴极”的位置上,与“有物阴”的方向相反。
这句话怎么说;
为什么本来清晰的思路,突然之间“混乱”了;
其问题出在哪里;
即,出在了我们不知道、也很难去判断“有物·阴”和“有物·阳”二者之间的真实位置。
因为这不是一个两个现象可以看出的;但通过我们的基础理论却是可以推理出;其中“有物的阳”和“有物的阴”的相互位置,以及什么是“有物的阳”和“有物的阴”。
即,在第一阶段中,“阴阳”都是在空无的道体中,它们既不存在“动”,也不存在“不动”;不能够被定义和说明。
即,是本来无一物的状态。
那么,我们对于“动”的概念,则便首先是要基于“有物”的情况中;
因为“无”必然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现有的一切理论都奈何不了它;但真实的是,无和有是不异的;即,有无是相生的自然共态;世界的本体是“无”,但却能够“有·有物”;并且“有物”中的阴阳还是不异的;阴就是阳,阳就是阴;是为“往复”的状态。
而在我们化无为中第二阶段里,“无和有物”的关系中;
有物的阴阳,即,由“无”中所产生的“有物的阴”和“有物的阳”为什么会产生一种“成形且拉开距离”的状态。
这句话要怎么讲;
即,就好像是“大地和天空”;即,我们的世界本来应该是“无有”的自然状态;可所生成的“有物”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一种“类似于断舍离”的情况;
毕竟,天空和土地、大海乍眼望去就是彼此相隔的状态;而土地和土地,大地之间却是相连的;而即使是又大地的版块和海岸相隔,但其从根本上更为内在的地层中,其土地也是相连的;
即,“有物的阴”和“有物的阴”连续在一起;而“有物的阳”却独立地漂泊在外;这是为什么呢。
即,为什么“有物”会产生这么大差异。
还是回到“无”之中;会发现,在“无”中,我们是不会产生这样的想法的;因为“无”就是没有对立的一种状态。
而要搞清楚这一问题,则便是我们就必须更为深入的了解到化无为中第二阶段中“无生有物”里的具体过程,以及所生成的“有物阴”和“有物阳”它们之间的状态。
即,我们会发现“无有的阳”和“无有的阳”是没有作用力的;因为它们都是“无”;
但其在“无”中,通过“对冲”,我们发现却是可以“生”出“有物”的;
而只要是我们的“无”生出了“有物”,并且如果我们能够逐渐地确定下来这个“有物”是为“阴”的状态;那么它便就是会产生“有物·阳”;如此的给我们带来一种“力量”感。
而这里我们可能会再次地回忆起一个“疑惑点”;即,“无”是怎么“生有”的。
为什么可以生有;
还是回到基础理论中,即“什么是有”,什么是“无”;
凡一切“有”皆为“物本论”;但其“有”却都是由“无”的不阻碍性产生的;那么,其世间的一切“存在·有”,便都是从“无的不阻不藏”中而来;
那么,就是说,是“空”让一切都存在了出来。
即,来到“空本位”中,我们会发现“万法皆空”;
可“万法皆空”,我们会发现其世间中居然还是具有这么多的事物在其中。
而在“空无”中,我们会发现,其世间“变化出来”的,与“变化进去”的,居然都是不异的,同一种事物状态。
那么,就是说,一切的“有物”状态都是在自性本空的基础上,并兼于一种两面性当中。
那么,如此,我们对于“有·有物”的概念便就是会逐渐地整理出来;
相应地,也会发现“无”中的许多规律;而我们把这些基础都放在了“化无为中”的第一阶段中。
并且通过归纳和总结,我们也发现了其中两面性的“阴阳”是分别有为于它们各自的状态中的。
例如,一个代表变出,一个就表示变进;
一个是为向上,一个就是为向下;
一个向里,一个向外;等等;
那么,通过深推我们会发现,既然世界的本体是“空无”,那么就是说在空无中的“阴阳”,即使是我们“易”出了“阴阳”,则“阴阳”也是“无有”的一种状态。
即,是有“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
但通过基础理论我们发现,“无”是会生成“有物”的;那么,其中“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便就是也会“作用·冲气”在一起;
但其也需要说明的是,“空无”是我们不能够去着相的;即,空无不是平面性的;空无也不是空间性的;
“空无”是无形无相的;那么,就是说我们不能够太过简单地去理解它的空间维度;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有关于“空间”的维度,是会有一维、二维、三维等等;
可是,空无是没有维度的;即,如果我们以一维作为思考,那么空无就是一维中的那种我们所设想的情况;
如果我们以二维作为思考,那么空无就是二维中的那种理念;
三维的话,就是空间立体性的无有状态;以此类推。
所以,我们并不能够着相;
而不能够着相就是说;如果我们规定“空无”是一维的,那么于“空无中的阴阳”,“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也便就是一维的状态;
如果是二维的,则“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也便就是二维的状态;因为这其中牵扯着我们对于“阴阳·在构成有物”过程中,方向性上的判断。
那么,三维的话,显然“阴阳”的方向性就是会更加丰富;但也依然还是围绕着“基础”的理论信息在辩论。
即,如果我们对于“空无”进行了过于不合理的着相性思考;
那么,于空无中我们对于“无有的阴”和“无有的阳”便是也会受到阻碍;
尽管也是“够用”,但是不够立体;不够以相生象;即,用我们看不到的思路去生成看得到的现实情况;其便是不足以“心想·事成”;
即其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