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不担心,”姜冕一脸淡定:“我是相信他。”
徐凤鸣:“相信什么?相信他武艺高超?”
姜冕:“不,我是相信他一定不想这么早死。”
徐凤鸣:“……”
大梁还在苦苦等候燕国派来的援军,结果等来的却是燕国大军攻破汉城的消息,以及赵宁的三万精兵。
黎明时分,天仍旧是雾蒙蒙的。
朝阳从天的尽头升起,驱散迷雾。
晨曦的地平线上,汹涌的洪流仿佛从天际倾泻而下,轰鸣声震撼着大地。
赵宁率领的部队高举着启字王旗,三万大军成功封堵住了大梁城门。
虽然只有三万启军围城,但眼下整个启国,包括大梁在内的大部分军队都被派往了平川,城中现在只剩下不到五千卫军。
“君上!”王宫中,一名士兵连滚带爬冲进殿内:“启国大军围城了!”
老卫王及一众大臣刚收到汉城被燕国攻破的消息,尚且来不及消化,现在突然听到启军围城的消息,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什么?!”老卫王不可置信地看着那人。
士兵:“启军,已经陈兵于咱们王都外了!”
“不可能!”老卫王起身喝道:“绝对不可能!
要想将战车开到大梁!必须经过平川,这是通往大梁的必经之路!
现在平川之战尚未有胜负!他们不可能进得来大梁!”
“或许、或许他们是通过别的什么途径进来的也不一定!”士兵焦急道:“但现在启军真的已经在大梁城外了!”
老卫王瞬间脱力,像是突然被抽走了所有力气似的一下摔坐在王案后,面如死灰。
“有多少人?!”一名官员问道。
“不清楚!”士兵说:“不过张将军说最少三万!”
“三万,”那名大臣说:“那就一定是从启、卫边境绕过平川,翻过砚山天险来的大梁了。”
一位大臣道:“他们疯了吧?!敢攀爬砚山!不怕摔死他们?!”
“事实证明他们赌对了!否则不可能把战车开到大梁!”
“这么说来,临城应当已经被攻破了!”
“启国的三员大将中,赵瑾在玉璧关,颜臣安在大溪,孟案在平川,那此次领军的是谁?!”
“领兵的是、是……”那士兵不知道是不是被吓得,有些结巴。
“快说!”
士兵:“是启国国君赵灵……”
所有人同时陷入了沉默,一国之君亲自率三万人前来攻城,他这是什么意思?!
是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心,认定自己能拿下大梁?
否则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只带了三万人就来攻城?他不怕死吗?
这是玩了一招攻心计?让大梁城的军民百姓还没开始打就开始害怕?
卫国丞相陆宏面露沉思:“只有三万人,那就说明赵灵肯定是攀过砚山后急行军来的大梁,后面肯定没有支援部队,我们还有机会!”
“可我们现在只有五千兵马,五千对三万,胜算也不大。”一名姓吕的大人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现在将平川的兵马调回来呢?”有人问道。
“绝对不行!”陆宏当即道:“平川的兵绝对不能动,平川一旦撤兵,那平川的启军一定会乘胜追击,那大梁就真的再也没有希望了!”
“那现在该怎么办?让张将军带一支兵出去跟赵宁鏖战,若是能把赵宁抓住,届时我们就可以……”
这人话还没说完就自觉闭嘴了,这根本就不可能,赵宁既然敢来,那就说明他肯定有十足的把握。
若是真那么容易抓,当初他也不可能那么轻易逃出卫国。
老卫王坐在王案后始终一言不发,周围所有的人和声音都消失了,天地间灰蒙蒙一片,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他脑子里此时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自大晋朝伊始便被封为诸侯国,迄今为止已经在这片土地上伫立了近八百年的卫国,如今到了他这一代,终于要走到了尽头。
赵宁围城的当天,就派出使者前去大安劝降,结果自然是无功而返。
于是接下来的日子,就开始了漫长的对峙。赵宁围而不攻,三万兵马在大梁城外扎营。
这是卫国自被封为诸侯国近八百年来,王都大梁第一次被围城。
大梁城的百姓从未见过如此阵仗,一时间整个大梁人心惶惶,百姓们惶恐不安。
三十九年前的平川之战大败,是笼罩整个卫国人心中的阴影。
这一次启军再次陈兵平川,又派军绕过平川直逼大梁,无异于唤起了所有人内心最深处的恐惧和阴影。
“要么打吧,”郑琰走进赵宁的营帐摘下头盔随意地抱着:“这么熬下去什么时候是个头?
大安传来消息,燕平那疯狗一路带着十万大军碾过了好几个城池。
再这么下去,他就要碾向潼关了。
我们必须赶在燕平之前打下大梁,到时只要城门一破,将老卫王抓起来。
到那时国君都投降了,平川的卫军不降也得降了。”
赵宁没吭声,低头看向案几上的地图,这上面是整个大梁,包括大梁城外的地形图。
他也清楚,必须赶在潼关被燕平占领之前打下大梁。
可现在若是攻城,那城内的百姓一定会殊死反抗,这不是他们预料的结果。
想要在卫国百姓中建立威信,获得他们的信任,就不能硬打,否则他们此次伐卫并没有多大意义。
可这么围下去也不是办法,须得想个什么办法尽快结束战役。
赵宁对着地图兀自出神,忽然,赵宁倏地起身出了营帐。
郑琰见状忙跟了上去,两人骑着从临城缴获来的马,绕着大梁城转了一圈,最后停在了大梁城外的红河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