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小七很快理出思路,提笔蘸墨,赏心悦目的字一个个落于纸上。
蒋家几人散落在考场不同考棚,很好,没有人挨着“臭号”。
长相并不很相像的几个族兄弟,此时的气场却出奇的相似。
云沐泽进了考场后,不知为何一直静不下心,用了足足一刻钟才把墨磨好。
提笔之时,那被燃尽的手稿又似在眼前显现。
摇了摇头,终于在草稿纸上落下第一笔。
蒋小七的本经是《春秋》。
翻来考题——“郑伯克段于鄢”
原书曰:"郑伯克段于鄢"。
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
遂真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气既而悔之。
翻译成大白话——
"郑伯克段于鄢气共叔段的所作所为?不像弟弟,所以不说他是郑庄公的弟弟,只写他的名字;郑庄公和共叔段之间的战争好像两国国君相战,所以用"克”;称郑庄公为郑伯,是讥刺他对弟弟不加教诲,养成他的罪恶,也说明郑庄公本来的动机;不写共叔段出奔共国,是嫌单单归罪于共叔段,难以下笔。
于是,郑庄公把他母亲安置到城颍这个地方,并发誓说:"我不到黄泉之下的时候,是不会再见你了"。不久,他就感到后悔了。
想要答题,就得知道出题人真正想问的到底是什么?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人会有千百种理解,有时候你觉得自己猜中了出题人的心思,殊不知已经南辕北辙。
蒋小七暂时停笔沉思,不多时,再次提笔。
写道:“郑伯克段于鄢之事,尽显人性之复杂与礼教之重。郑伯之失教,段之不悌,皆违背伦常。
然此事亦非单一人之过。”她笔锋一转,“郑伯处于君位,当以仁德化弟,却任其恶念滋长;段恃母宠而骄纵,妄图夺权,此乃乱源。
至于郑伯发誓不见其母而后悔,可见其良知尚存。此中深意,在于警示后人,为人君者当善教子弟,为人子者应守悌道,为人臣者可借此察君主之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