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地主之前就是宣中府乡试的第五名,当然,也是其本经的经魁啦。
答题时的文体一般使用八股文,结构固定,包括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等部分。
不过前朝湮灭后,到了本朝大周,科举制度也有了些许改变和进步。
文体上面已经不挑剔得那么苛刻,只不过答题时依旧需要紧扣题目,引用经典,逻辑清晰,表达流畅才能入考官的眼。
所书字体大多数人会选择馆阁体,无他,清晰好辩四个字就已胜过其他多矣。
乡试第二场主要考论诏诰表和判语,“论”的考题多涉及历史事件、政治理论或社会问题,要求考生结合四书五经和自己的理解进行分析。
要求逻辑清晰,论证有力,此题只为考教考生们的思辨能力。
诏诰表是三种文体的统称,实为模拟朝廷公文写作,如诏书、诰命、表章等。
格式需要遵守规范,语言需要庄重大气,接触不到此类文体的考生就得四处花钱买大人们流传出来的范文,当然,也有不要钱的,就是不保证是“正品”。
判语则为模拟司法判决,要求考生根据案情撰写判词。
依据当朝的大周律法,要逻辑严密,依法依律,公平公正的判定案情的孰是孰非。
此为考察考生的综合能力,包括分析、公文写作和司法判断,选拔具备实际政务处理能力的人才。
乡试第三场主要考察经史时务策,题目涉及经学、历史及时务。
要求考生结合儒家经典、历史事件和当前政治、经济、社会、民生等等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答题者需要逻辑清晰,论证有力,切合本朝实际情况为当权者献计献策。
这一场考教的是考生的学识积累、知识面的宽度、广度、深度和实际应用能力。
为国选拔具备实际治国理政的人才,评估其综合素养和治国才能。
书归正传。
小吏宣读完毕后,自有差役发放考卷。
考场更加沉寂起来,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墨条摩擦砚台的声音,还有细微的叹息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