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商鞅之死

公元前390年,商鞅出生在魏国,此时他的名字还叫卫鞅。他很幸运,因为他是卫国国君的后代,但不幸的是魏国“池子太浅”,难以施展抱负。

年轻的商鞅喜欢学习法律,崇拜法家大师李悝和兵家大师吴起。他心怀抱负,想用法治来改变这个社会,因此游历四方,体验生活。

为了更好地理解法律的精髓,他来到了法家大师李悝实行变法的魏国。

卫鞅到魏国后,在当时的丞相公叔痤门下做了一名家庭教师,表现十分出色。

公叔痤看中了他。公元前362年,公叔痤病逝,在病逝前,公叔痤推荐了卫鞅,他对魏惠王说,卫鞅是“五百年难得一见的奇才”,一定要重用卫鞅。

魏惠王觉得这个人听都没听过,并不在意。公叔痤又说,如果不重用卫鞅,就杀了卫鞅。魏惠王听完也没有表态,假装知道后就走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魏惠王走后,公叔痤内心愧疚,立马把卫鞅叫到跟前,说了刚才的事情,让卫鞅赶快逃跑。

而卫鞅胸有成竹地说:“魏王不会杀我的。他既然不听你重用我的建议,就不会听你杀我的建议。”后来历史证明,卫鞅确实富有才能。

公叔痤死后,魏惠王既没有重用卫鞅,也没有杀他。卫鞅面对空有一身抱负却难以在魏国实现的局面,毅然离开魏国,去其他国家施展抱负。

而此时的秦国,秦献公刚刚去世,秦孝公即位。秦孝公刚即位,面对外敌的进犯和朝野的动荡不安,于是发布求贤令,希望有才之人能帮助他改变秦国贫困落后的局面。

不论是否是秦国人,只要能得到秦孝公的重用,就能赏赐土地和官职,引来各国人才前往秦国谋取功名。

卫鞅看到秦孝公发布的求贤令,希望能遇到明主施展自己的抱负,于是动身前往秦国。卫鞅来到秦国,人生地不熟,于是结交了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让他帮忙引荐。

卫鞅第一次面试用“帝道”游说秦孝公,秦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大骂卫鞅是个狂妄之徒,不能任用。

卫鞅知道后对景监说:“再给我一次机会吧,这次一定没问题。”于是5天后卫鞅再次参加面试,这次用“王道之术”,秦孝公听完觉得这个人可以聊聊,但讲的东西并没有打动他,于是并没有打算录用卫鞅。卫鞅于是又对景监说:“我知道怎么说动国君了,再给我一次机会吧。”

于是卫鞅参加了第三次面试,用“霸道之术”游说,秦孝公这次对卫鞅所谈的变法图强、富国强兵听得入了迷。两人谈论变法,连续几日依旧兴致勃勃,最终秦孝公下定决心,录用卫鞅在秦国实行变法。

起初,秦孝公组织大家一起开会讨论变法,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

他们这一派认为,如果没有百倍的好处,就不应该轻易改变旧的法治,老祖宗的规矩没有过错不能改,改了就要出问题。

而卫鞅针锋相对地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你们的思想太落后了,不管黑猫白猫,能抓老鼠的就是好猫,治国并不是只有一条道路,不一定非要拘泥于古法。

卫鞅的一番言论,也为实行变法做了舆论准备。最终秦孝公力排众议,坚决支持变法。

卫鞅变法初期,老百姓面对刚上任的左庶长并不了解,而且当时的政府部门办事也不讲诚信,在老百姓心里也没有威望。

为了让颁布的法令能顺利实施,卫鞅在南门立一根木头,能将木头搬到北门的,给予重赏。国人面面相觑,认为新上任的左庶长在给他们开玩笑,没有人相信。

大家都议论纷纷,并没有人去搬木头。后来卫鞅提高了奖金,于是有一个人将信将疑,将木头从南门搬到北门。等此人到达北门,果真得到了左庶长的重赏。

这就是“徙木立信”的典故。于是卫鞅在国人的威望渐渐建立,使老百姓对他颁布的法令都认真看待了。

变法刚开始,百姓都觉得秦法不方便,而此时秦国的太子也触犯了法律。于是卫鞅认为变法推行不成功是上层的权贵知法犯法导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