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1章 既生瑜,何生亮

“经此一战,周瑜的英名传扬天下。”

苏轼:说起赤壁之战,周瑜的英姿与功业让我艳羡。

他不禁回想起自己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那段时光,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

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那里壮丽的风景使他感触良多。

更是让他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有感而发写下一首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是他众多诗词中最具有英雄气概的作品,堪称千古绝唱。

他当时作这首词虽然官场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也正是在这种复杂心情下,创作了这首词。

词中虽然书写失意,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他在官场失意时创作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怀古抒情,写他自己消磨壮心殆尽,转而以旷达之心关注历史和人生,全词可分上下两阕。

上阕咏赤壁,着重写景,为描写人物作烘托。

前三句不仅写出了大江的气势,而且把千古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表达了他对英雄的向往之情。

一些词语的运用,精妙独到地勾画了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写出了它的雄奇壮丽景象,从而为他所追怀的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环境气氛。

下阕着重写人,借对周瑜的仰慕,抒发自己功业无成的感慨。

写小乔在于烘托周瑜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突出周瑜的风姿,中间描写周瑜的战功意在反衬他自己的年老无为。

后几句虽表达了伤感之情,但这种感情其实正是他不甘沉沦,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表现,仍不失英雄豪迈本色。

“赤壁之战后,周瑜又进军南郡,围攻江陵城。”

“由于守将曹仁防守严备,城内粮草充足,周瑜派甘宁进攻夷陵,以使曹仁分兵。”

“甘宁占领夷陵后,曹仁果然分兵数千人来救。”

“甘宁告急,周瑜便留下凌统守卫后方,亲自率军相救。”

“行至半路,周瑜发现一处险要的必经之路,便派兵砍伐树木,将道路堵塞。”

“赶到夷陵后,周瑜与曹仁在城下激战。”

“曹军被消灭一半以上,曹仁连夜撤往江陵。”

“半路上发现道路已被树木堵塞,只好丢掉马匹,步行逃跑。”

“这一仗,周瑜截获曹军战马三百余匹。”

“此后,两军一直在江陵相持,攻战不断,各有胜负。”

“每次战斗,周瑜都要身先士卒,深入前线。”

“在一次混战中,周瑜被射中右侧肋骨,受了重伤。”

“曹仁听说后,以为有机可乘,率军前来进攻。”

“周瑜忍着伤痛,起身巡视各营,鼓励将士,曹仁只好退兵。”

“209年十二月,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曹仁部队损失很大,只好弃城而走。”

“把曹军赶出荆州后,孙权任命周瑜为偏将军。”

“领南郡太守,屯兵于江陵,并把下隽、汉昌、刘阳、州陵作为周瑜的奉邑。”

王安石:周瑜在占据优势的情形下,还用了一年时间才击败曹仁,多少和他的英勇气概有些不相符。

周瑜虽然是东吴大都督,但是因为英年早逝去世过早,所以亲自指挥的大战却是不多。

除了令世人瞩目的赤壁之战外,南郡之战也值得一说。

不过相对于赤壁之战以数万人大败曹操二十多万的辉煌战果来看,南郡之战周瑜占据天时、地利、人和以及兵力上的优势,却耗时一年才拿下南郡显然算不上大胜。

不过他随即转念一想,考虑到当时周瑜和曹仁双方的情况,周瑜能够一年时间击败曹仁也非常了不起了。

毕竟从兵力对比上来看周瑜的优势并不大,生死存亡的赤壁之战孙权短时间内只能凑数万人马给周瑜。

可见此时东吴兵力并不多,所以在南郡之战中,周瑜手中最多也就两三万人。

而当时曹仁手中兵力也有一两万人,双方兵力差距并不大。

何况周瑜主攻,曹仁主守,曹仁明显占据了优势。

再有就是周瑜虽然厉害,曹仁也不差,两人可以说是棋逢对手。

曹仁攻守俱备,论综合能力在曹操麾下众多名将中,可与张辽并驾齐驱。

在部下骁将被围之时,曹仁悍然率数十骑出击杀入重围救出,可见其也是勇猛之人。

况且曹仁更是在双方决战于江陵之时,射伤了周瑜,可见曹仁并不比周瑜差。

可以说如果不是曹仁在援军迟迟未到,孤军奋战的情形下不得不弃守江陵,周瑜想要拿下南郡可能还要耗费更多时间。

“曹操的势力北退后,刘备乘势占据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四郡,自号左将军、领荆州牧。”

“为巩固同江东的联盟,刘备迎娶孙权的妹妹,并提出借南郡的要求。”

“周瑜不同意鲁肃借南郡给刘备的意见,还主张把刘备软禁起来。”

“孙权认为江东仍然需要孙刘联盟以对抗曹操,就没有听从周瑜的建议。”

“210年十二月,周瑜去京口面见孙权,提出兼并益州,进而统一北方,夺取天下的战略。”

“周瑜认为,如果夺取益州以后,进而消灭张鲁,再与马超结盟,可以形成反曹的包围圈。”

“夺取益州之后,自己再回来镇守襄阳对抗曹操。”

“如果计划能得以实现,就有机会统一北方。”

“孙权认可了这一战略,周瑜便启程返回江陵,准备筹备进攻益州。”

“走到巴丘的时候,染上重病,突然去世,时年三十六岁。”

“临终之前,周瑜不忘上书孙权,推荐鲁肃接替自己,并告诫孙权不仅要警惕北方的曹操,还要提防占据荆州的刘备。”

“得知周瑜突然去世的消息,孙权大为悲痛,亲自穿上素服主持丧礼。”

“周瑜的灵柩运回吴郡时,孙权亲自到吴郡迎接,丧葬费用全由国家承担。”

朱棣:依朕看,周瑜死得蹊跷,很可能和孙权脱不了关系。

他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并非空虚来风。

孙策死时定下的托孤大臣是张昭,并没有周瑜。

而孙策只让张昭一人当托孤大臣,可见对张昭的信任,并不会担心张昭会架空孙权的权力。

在这种情况下,孙权不可能在兄长丧事期间召回一个手握重兵的大将,这不符合逻辑。

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周瑜是私自带兵回来奔丧的,这一举动必然会在孙权心中留下阴影。

而孙权其人,最善于权术。

从其为东吴利益左右逢源来看,孙权能够忍辱负重,弯腰称臣。

并且孙权也经常这么做,刘备发动夷陵之战,孙权向曹丕称臣,为了利益经常向曹刘两家互动。

而且孙权是个控制欲较强的君主,这样的君主是不太可能希望身边有个非常能干、声名远扬的属下。

而周瑜在赤壁之战声名雀起,又要远征益州。

不管成功与否,与他孙权都并无太多关系。

成功了周瑜功高盖主,失败了孙权损失惨重。

而且周瑜偏偏死在准备出征这个节骨眼,时间上又恰到好处。

虽然周瑜的死是否与孙权有关,历史没有记载,也没有证据,无从知晓。

但要说和孙权没有关系,恐怕也很难解释得通周瑜突然去世的蹊跷。

况且他还发现一个疑点,孙权选择鲁肃的战略必然要放弃周瑜,否则自相矛盾无法说的过去。

从当事人周瑜在临死前留给孙权的书信中,他也只能看到周瑜说,自已病的突然,将要死去,请鲁肃做接班人。

而鲁肃正是与周瑜战略完全不同的,自已去世然后推一个和自已战略思想完全相反的人接班,这不合逻辑。

所以他猜测,周瑜一定是明白了什么,但不能明说。

唯一的解释,周瑜在临死前,明白了孙权的安排。

只能推荐鲁肃做自已的接班人,而不是选一个能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接班。

看看诸葛亮选的接班人就明白了,继承自已遗志的人才会选为接班人。

所以从这些不合逻辑的疑点来看,他猜测孙权和周瑜的死脱不了关系。

但这也仅仅是他的猜测而已,周瑜的死终究是一个谜,湮灭在历史的潮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