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解惑

这段时间的教学很有成果,春妮一招呼,同学们都停止了讨论。

“既然大家对此事有不同的意见,那我来统计一下,同意易同学的做法举起手来。”

春妮仔细数了数,只有十来个人举起了手。

那么,剩下的,就应该是不赞同易同学的做法了的。

春妮叹了口气,做好事属于道德问题,不应该要求回报。

但春妮并不这样认为。做好事是促进人类福利的行为,只有对做好事的人进行鼓励才能促进社会福利的提高。而最好的鼓励方式就是给予报酬。

可能有些人难以接受,但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人提出过这个问题。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孔子?”

大部分学生是从论语中认识孔子的,教室的墙上还挂着孔子的名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同学们纷纷点头,表示是知道孔子的。

“春秋时期,鲁国有一条法律法规,如果鲁国人到了他国,发现自己的同胞沦为奴隶,那么他可以花钱把同胞赎回来,回国之后去国库报销赎人所花的钱。孔子的弟子子贡机缘巧合下赎回了一个同胞,但因他经常听老师讲仁义,就没去领赎金。孔子知道此事后把子贡教训了一顿。‘子贡。你为什么不去领赎金呢,我知道你追求仁义,也不缺这点儿钱,但你知道你这样做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么?’ ”

春妮讲到这里,拿起搪瓷缸子喝了口水,见同学们听得津津有味,就继续道:“ ‘别人知道你自掏腰包救了人,自然会夸赞你品德高尚。但今后有人在他国见到沦为奴隶的同胞,他们该怎么办呢?如果垫钱赎人,回国后又去不去国库报销?如果不去报销,那自己的钱不是打了水漂;如果去报销,那会不会有人认为自己是个品德不够高尚的小人?这些问题让本打算救人的人束手旁观,如此一来,那些在别国等待被解救的人不是因为你的品德高尚而遭了殃?’ ”

“同样的道理,如果夏同学不接受大队长的奖励,那以后遇到同样需要做好事的情况,那人是不是也要犹豫该不该捡起那把镰刀?亦或是等着镰刀被人捡回家中。”

“我觉得夏同学没有错。如果做好事得不到回报,那么大多数人就不会去行善。行善也就不会成为一种风气,一种社会道德。”

春妮的话让学生们陷入了沉默。也让门口偷听的几个辍学的大孩子和抓他们的大人陷入了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