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私塾

说来说去,还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她若是想过得轻松些,完全可以回村里去,至少住宿是免费的。

但是她为了石头能够出人头地,还是咬牙忍着,其实周寡妇倒不是身体累,而是心累。

同样养孩子,别人一生七八个,就跟放羊式的养着,反正大的会带小的,若是有谁身体不好夭折,连祖坟都入不得,直接去田间地头埋了。

对他们来说,多养一个孩子,无非就是桌上多加双筷子,米里多加两瓢水的事,根本不值当什么,实在饿得狠了,就去山上找东西吃。

而且生孩子可是一本万利的好事啊,男娃多了,开荒、种田都行,总能养活自己,女娃长大就能收一笔财礼。

家里穷得不行,儿子娶不上媳妇的话,女孩子还能养着换亲。

而反观周寡妇,对石头格外精心培养,生病了看丈夫,还愿意花钱请夫子启智、开蒙。

常巧之挠了挠脑袋,“本来一直都想在村里开个学堂的,但事太多总是一拖再拖,这几天我就去城里走一趟,去请个博学的夫子来。”

周寡妇心下激动,“如果真请到好夫子的话,那咱村里的孩子可就有福了。”

常巧之向来是个行动派,请了木匠来到新家,打制了许多桌椅板凳,搞出一间素雅的教室出来,而后她便来到汉城找夫子。

之所以来汉城找是因为语言的问题,广城毕竟远,恐怕夫子说的话,村里孩子都听不懂,汉城还近些,语言差异不太大,倒是首选。

常巧之来到汉城,先去城内见过了裘大哥,如今的他已升任指挥使,在城里购置了一套大院,把家人都接了过来同住。

裘大哥听说她想开私塾,便道:“城里博学的人挺多,但要寻一个品性好,又愿意离家的怕是不容易。”

“我也是这样想的,那些只会摇头晃脑的不行,还得有耐性,得能启智、明理、导行的夫子才可以啊。”

常巧之也不指望女孩去参加科举,就是希望她们能认字、明理,当然只开学堂,还远远解决不了村里女人的问题,但一口吃不成胖子,慢慢来吧。

“夫子,夫子,你在哪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