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着急地问:“要是痈疽已经长出来了,之前没发现,脓也已经形成了,才察觉到,这可咋整啊?”
岐伯无奈地说:“脓都成了,那这情况就危险啦,十个人里头可能九个得死,就一个能活。所以圣人就早早琢磨出好药方,写在竹简丝帛上,让有本事的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永远都不断,就是为了不让人碰到这种糟糕的情况。”
这就好比身体里的“叛乱”已经发展到“战火纷飞”,脓血都冒出来了,局势很危急。圣人就像提前准备了“平叛宝典”,传给后人,希望大家别走到这一步。
“黄帝曰:‘其已有脓血而后遭乎?不导之以小针治乎?’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脓血者,其唯砭石铍锋之所取也。’”
黄帝又问:“那已经有脓血了,发现了,能不能用小针来治呢?”
岐伯说:“用小针治小毛病还行,对付已经有脓血的大问题,就像拿个小树枝去拦洪水,作用不大。要是用猛药治大病,又可能伤着身体。所以啊,碰到已经有脓血的情况,就得用砭石或者铍针这种厉害的家伙来处理。”
小主,
您瞧瞧,这就像治病得根据病情大小来选工具,小针是“轻骑兵”,适合小打小闹,碰到脓血这种“大麻烦”,就得请出砭石和铍针这些“重型武器”。
逆顺之法:治疗的“正确打开方式”
“黄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岐伯曰:‘其在逆顺焉。’黄帝曰:‘愿闻逆顺。’岐伯曰:‘以为伤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内药而呕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项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脱,是五逆也。除此五者为顺矣。’”
黄帝担心地问:“用猛药治大病,难道就不能让人全好吗?”
岐伯说:“这就得看是逆是顺啦。”黄帝赶紧追问:“快给我讲讲啥是逆啥是顺。”
岐伯说:“要是受伤的人,白眼珠发青,黑眼珠变小,这是第一种逆的情况;吃了药就呕吐,这是第二种逆;肚子疼得厉害,还特别口渴,这是第三种逆;肩膀脖子活动不方便,这是第四种逆;声音嘶哑,脸色也不好,这是第五种逆。要是没有这五种情况,那就是顺,治疗就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