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曼士兵惊恐地四散躲避,天空中的保加利亚飞行员俯冲投下特制手榴弹。
虽然手榴弹的威力远不及数百公斤重的航空炸弹,但对于尚未经历过空袭的奥斯曼军而言,这已足以打击他们的士气。
最终,围城五个月,休战条约结束、战事重启仅两周,埃迪尔内沦陷。
“......我们投降。”
坚守五个月的埃迪尔内防御军指挥官——穆罕默德·苏克鲁帕夏(Mehmed ?ükrü Pa?a)含泪投降。而城中的穆斯林与犹太人则在沉浸胜利的斯拉夫人手下遭受无情掠夺。
埃迪尔内落入巴尔干联盟之手,伊斯麦尔·恩维尔和奥斯曼新政府陷入绝望。在失去胜战希望后,他们不得不同意媾和,将君士坦丁耶周边以外的所有领土割让给巴尔干联盟。
然而,尽管枪声暂时停歇,巴尔干半岛的战争并未彻底结束。
众所周知,这不仅仅是一场巴尔干战争,而是第一次巴尔干战争。
自然,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阴影已悄然浮现。
而它的导火索,也十分讽刺,正是由这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的埃迪尔内围城战所埋下的。
【保加利亚的英勇战士们占领阿德里安堡,击败奥斯曼帝国!】
小主,
“嗯?怎么回事?我们的塞尔维亚军队怎么完全没提?”
“保加利亚这群该死的混蛋!”
裂痕自此产生。保加利亚向来自世界各地的记者宣传埃迪尔内围城战的胜利,却刻意抹去塞尔维亚军的贡献,只强调自身的功绩。
塞尔维亚对此愤怒抗议,二者的矛盾随之升级,并迅速蔓延至北马其顿的分配问题。
曾为盟友的两国仿佛遗忘了彼此的盟约,在共同占领区爆发军事对峙。最终,这对昔日盟友的裂痕,在为结束第一次巴尔干战争而签订的伦敦条约中,彻底爆发——
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正悄然降临。
......
“什么意思!为什么不执行已经达成的领土分割协议!”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塞尔维亚认为有必要重新进行协商,仅此而已。”
1912年10月。
作为德意志帝国的代表,汉斯再次来到伦敦,见证《伦敦条约》的签订。然而,条约的墨迹尚未干透,塞尔维亚和保加利亚的代表就已剑拔弩张,仿佛恨不得立刻撕碎对方。汉斯不禁露出一抹苦笑。
与此同时,俄罗斯帝国的代表团也陷入了痛苦的挣扎之中。他们原本希望通过巴尔干同盟巩固自己在巴尔干半岛的影响力,但战争刚刚结束,巴尔干同盟便已岌岌可危,这种现实几乎令他们抓狂。
“看来,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终究是无法避免的了。”
“敌人虽不同,但战争必然会爆发,而这一次,极有可能是保加利亚。”
听到汉斯的话,韦尼泽洛斯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容。
按理说,希腊也应参与这场关于马其顿的争夺,但韦尼泽洛斯在听闻汉斯的分析后,反倒选择暂时退后一步,静观其变。他深知,一旦战争爆发,塞尔维亚与保加利亚的矛盾将彻底引爆,而希腊可以坐收渔利。
“那保加利亚败北的可能性很大了。”
“不仅是塞尔维亚,奥斯曼帝国也对保加利亚亦恨之入骨。再加上罗马尼亚也会行动。”
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中,罗马尼亚因与奥斯曼帝国并无直接边界,未能从战争中获利,故未曾参战。然而,在即将到来的第二次巴尔干战争中,保加利亚成为众矢之的,罗马尼亚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最终对保加利亚宣战。
‘而失败的保加利亚,会怀揣着无法消解的仇恨,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毅然倒向同盟国。’
历史的走向已经明晰明了。满怀复仇之志的保加利亚,会在战争中疯狂进攻,重创塞尔维亚,击溃罗马尼亚与希腊军队,甚至连远征巴尔干的英法联军都惨遭其毒手。
‘巴尔干的普鲁士”这一称号,绝非浪得虚名。’
当然,等到同盟国战局不利时,保加利亚也会第一个投降跑路。
而对德意志帝国而言,多一个可用的盟友总是好的,因此,汉斯并不打算阻止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
至于罗马尼亚......虽然其王室属于霍亨索伦家族的旁支,但从历史来看,他们最终还是站到了俄国一边。现任国王卡罗尔一世虽亲德,但他在一战爆发后不久便去世,而继位的斐迪南一世却是个务实的利己主义者,更倾向于对己方有利的选择。
‘更何况,虽然王室血统源自德国,但罗马尼亚政府却明显亲俄,同时对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布科维纳垂涎已久。’
或许可以通过战局变化让罗马尼亚保持中立,但现阶段,最稳妥的策略仍是持续关注其动向。
无论如何,眼下的目标已足够明确——让希腊退一步,避免未来卷入争端,并引导保加利亚将所有仇恨集中在塞尔维亚身上。如此一来,局势将更加符合德意志帝国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