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巴尔干同盟屈膝的奥斯曼帝国,伦敦和谈召开!】
1912年7月
在巴尔干同盟的猛烈围攻下,奥斯曼帝国终于支撑不住,举起双手投降,宣布无力再战,开始与巴尔干同盟展开和谈。
于是,在伦敦,关于如何瓜分奥斯曼帝国的议题引发了激烈的讨论——嗯,不如说是争吵。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和希腊各执己见,谁都不肯让步,而汉斯此行也是为了观察这场谈判的进展。
“欢迎光临,乔侯爵。”
“好久不见了,格雷外长。啊,那座雕像是斯科特的吗?”
“是的,这是为了纪念我们英国伟大的探险家。旁边还计划立一座阿蒙森先生的雕像。”
格雷外长带着自豪的眼神看着正在建造的雕像。
不过,若是想起原本的历史中英国因不愿承认斯科特的失败,而在阿蒙森方面表现得多么卑劣,这一幕真是让人忍不住嗤笑。
‘话说回来,我真没想到斯科特竟然成功了。’
在原本历史中,阿蒙森因北极点被皮尔里“捷足先登”,只能孤注一掷地冲向南极。而在这里,或许是因为毕生梦想已经实现,成功征服了北极,因此对南极探险的执念减弱了许多。
也正因如此,这里并未发生阿蒙森突然改变航向、绕道南极、抢在斯科特之前抵达极点的戏码。
于是,就算斯科特依旧像原本的历史那样,用马匹代替狗拉雪橇,但最终还是比阿蒙森更早一步到达南极点。
当然,他终究还是因为体力耗尽而奄奄一息,但幸亏被迟到一步的阿蒙森恰巧遇到,最终斯科特赢得了荣誉,而阿蒙森成为了拯救他的英雄,二人可谓皆大欢喜,各取所需。
“话说回来,奥斯曼帝国与巴尔干同盟的和谈进展如何?”
“哎,和谈吗......”
从斯科特抵达南极的事件中回到现实,格雷外长露出疲惫的神情,皱着眉叹了口气。
嗯,果然如预想的那样,伦敦的谈判现场已然是一片混乱。
“实际上,奥斯曼帝国倒没什么问题。失败者本就没什么发言权。”
“也就是说,问题出在巴尔干同盟?”
“正是。他们已经开始为战利品争得你死我活了。在外人看来,这些国家根本不像盟友,倒像是世仇。”
此话不假。
如果没有奥斯曼帝国这个共同的敌人,巴尔干国家们早就已经为了利益而大打出手了——事实上,他们确实一直在相互厮杀。
“再加上奥匈帝国也在主张阿尔巴尼亚独立,这让塞尔维亚人几乎气得口吐白沫。”
这是奥匈帝国为了牵制巴尔干同盟背后的俄罗斯帝国而出的一招。
事实上,在第一次巴尔干战争结束后,阿尔巴尼亚的确独立了,而塞尔维亚原本想吞并阿尔巴尼亚的计划落空,对奥匈帝国的仇恨值也因此再次飙升。
当然,自波斯尼亚危机后,奥匈与塞尔维亚的关系早已跌入谷底,此刻哪怕再恶化,也无非是火上浇油罢了。
“不过我认为这场谈判不会持续太久——用不了多久,巴尔干同盟就会自顾不暇了。”
“侯爵这话的意思是?”
“据说奥斯曼帝国内部因战败与和谈问题,已经焦头烂额了。”
尤其是关于割让阿德里安堡——也就是土耳其人所称的埃迪尔内——给保加利亚的问题,引发了极大的争议。
埃迪尔内何许地也?
它曾是奥斯曼帝国的首都,直至征服者穆罕默德二世攻陷君士坦丁堡,终结了长达两千年的罗马正统。
如今,奥斯曼帝国政府竟然要以割让埃迪尔内为代价换取和平,这无疑是奇耻大辱,引发了国内土耳其人的强烈不满。
“侯爵阁下,你是认为奥斯曼帝国的现政权会垮台吗?”
“战败与屈辱性的和谈条款,已经让奥斯曼帝国现任执政党‘自由联盟’风雨飘摇。而‘联合进步委员会(Committee of Union and Progress, CUP)’可不会放过这个重新掌握权力的好机会。”
众所周知,在青年土耳其革命之后,奥斯曼帝国的实际权力一直掌握在CUP手中。
然而,CUP逐渐走向独裁,引发民怨,最终在1911年选举中败北,将政权拱手让给了‘自由和谐党’(即自由联盟Freedom and Accord Party)。
但现在,自由联盟不仅输掉了巴尔干战争,还要与巴尔干同盟签订屈辱和约。这种情况下,以军人集团为核心的CUP怎会坐视不管?
“他们绝不会。”
毕竟这帮人曾经通过政变废黜了苏丹,如今再来一次,也不过是故技重施。
事实上,他们的确会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