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暴雨

像赵枝枝这样的,即使这次借钱满足了她,以后她还会有其他要求。”

赵建坤笑着回应:“你料得一点不差,赵枝枝确实让宝根带她去市里办嫁妆。”

王静怡无语道:“赵枝枝这是同我比的吧。”

赵建坤听到王静怡笃定的口吻,点头确认。

赵宝根的原话是,你跟嫂子当初结婚都是从市里买的东西,枝枝这要求不过分。

也正是因为赵宝根的这句话,让赵建坤对他有些失望。

王静怡心里知道,村里人多数认为她是个无依无靠的孤女,能过上这么好的日子,都是依靠赵建坤。

赵枝枝知道不能攀比刘楚楚,因为人家是娘家出的嫁妆,所以她只能跟自己比。

但王静怡也并不在意这些。

既然,赵枝枝喜欢比,那就让她比好了,反正自己一分钱都不会借。

此外,王静怡已经决定,要是他们结婚,自家就按照村里的规矩随份子钱。

王静怡了解到情况后,便不再与赵建坤谈论这些事情。

她转身去泡了一大壶菊花茶,让赵建坤带着去上工。

下午,王静怡忙完了家务后,便开始做衣服。

由于外套还在试销,而且现在的销量并不大。

所以,王静怡就自己抽空做做,没让刘楚楚接活。

王静怡做了三件外套,就停了下来。

她想了想,觉得家里这段时间都是以去供销社买的猪下水为主菜,常吃这些也不好。

今天王静怡打算做两条鱼。

于是,她从空间里捞了两条大鱼,一条炖汤,一条红烧。

等王静怡做好晚饭后,赵婶子他们也下了工,回来洗了手脸,便进屋吃饭。

“静怡,你这红烧鱼做的真香。”赵婶子夸奖道。

“鱼汤也好喝,鲜得很。”朵朵喝了口鱼汤,继续说:“姐姐,明天我们还喝鱼汤吧。”

王静怡把一块鱼肉剔了鱼刺,夹给朵朵,笑着答应了她。

赵婶子吃着饭,突然想到村里的鱼是不是也长大了。

于是,她问赵建坤:“咱村的鱼是不是能起塘了?”

赵建坤回应道:“鱼长得不错,等秋种,从鱼塘放水灌溉后,就起鱼。”

村委使用了王静怡教授的蚯蚓养殖法,用蚯蚓喂养的鱼,鱼塘里的鱼长得很好。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负责养殖蚯蚓不是啥重活,交由村里的孤寡老人负责。

能为村里出一份力,他们都高兴的很,感觉自己不是吃白食的了。

赵婶子听了赵建坤的话,笑着说:“这要是做成腊鱼,这个冬,家家都能添肉菜了。”

虽说村里比去年多养了猪,可猪要喂麦麸,所以数量也只多了几头而已。

上缴了生猪后,剩下的猪肉分配后,也仅仅比去年多了一些。

这些鱼却不同,它们不需要上缴,而且村里鱼塘里养的还多。

如果每家把鱼制成腊鱼,省着点,这一个冬都够吃。

隔了几日,村里秋种灌溉过后,有三个鱼塘见了底。

村里通知村民带上工具,集体捕鱼。

当看到一条条肥美的大鱼时,村民们的心里都乐开了花。

“你家分了几条?”大牛娘笑着问另一个婶子。

“分了十条,我家不像你家壮劳力多,你这起码得有二十条吧?”那婶子回道。

“嗯,我家分的不少,可人多消耗也大。”大牛娘笑着回答。

那婶子一想也对,心中的羡慕之前也消散了。

按照劳力分配,那些分得多的,家里壮劳力吃的也多。

这样一算,吃到口里的鱼都差不多。

因此,村民们对这样的分配都没有意见。

由于是孤寡老人养殖蚯蚓喂养的鱼,所以村里给他们每人分了六条大鱼。

其他人也没意见,大家都是沾亲带故,而且谁还没个老的时候。

分了鱼,大家就开始研究咋做。

“今晚上,我就红烧一条,给家里的男人和孩子打打牙祭。”

“我都给做成腊鱼,留着猫冬吃,到时候饭锅头放一块一蒸,饭都香的很。”

“没错,我也准备做成腊鱼。

这两天家里孩子有鸡蛋吃,等天冷鸡不下蛋了,再拿出来吃。”

大家笑着互相道别,然后带着鱼回了家。

赵婶子也分到了不少鱼,她笑着把鱼搬了回来。

“静怡,拿些盐过来,我给这鱼处理干净,就腌制。”

“哎!”王静怡闻声,从厨房里拿了两包盐出来。

赵婶子见状,低声说:“咱们赶紧腌上,不然等会儿肯定有人来借盐。”

王静怡也明白赵婶子的意思,借点盐要是对方不还,到时候自己也抹不开面子经常去要,干脆不借。

过日子手缝紧一点没错。

于是,王静怡也坐下开始帮忙。

两人刚把鱼都腌制好,就有人上门借盐了,还不止一波。

这不用王静怡出面,赵婶子指了指晾晒的咸鱼,笑着说:“家里的盐都用光了。”

来人一看那一长排的咸鱼,也知道要用不少盐,都没说什么。

咸鱼晒好,村里的秋种也结束了。

月底,赵建国也要入伍去边防。

没错,赵建坤把赵建国送去了最遥远的边疆。

赵婶子本不同意,在家哭闹了一番,对赵建坤说:“你送他去当兵,我支持。

但把他送去那远不行!

这要是去了,我还不定能不能再见到他了。”

赵建坤已决定好的事情并未动摇,他只说:“让建国去最艰苦的地方锻炼几年,对他只有好处。”

听到这话,赵婶子也不哭了,她问道:“那过几年,你再想办法把他调回来?”

赵建坤对此无语,回答道:“我有啥权力给他调!”

但当他看到赵婶子还要继续哭泣,他话锋一转道:“能往调到哪,要看他自己。”

赵婶子听了,抬头问:“有啥办法?”

赵建坤解释道:“他要是争气,可以考军校。”

赵婶子听到这个建议,倒是觉得这事行的通。

这建国平时学习吊儿郎当的,但是成绩并不差,要是努努力,也许还真能考上。

于是,赵婶子反复叮嘱赵建国:“你到了部队,要好好表现,书本也不能丢,争取考上军校。 ”

这些话,赵建坤已经私下跟赵建国谈过了。

赵建国抱着赵婶子宽慰道:“妈,这些我省得,我会努力。”

王静怡将为赵建国准备好的毛衣递给他。

赵建国接过毛衣,道谢后将它整齐的叠放在大包里。

王静怡原本打算给赵建国带些钱票,但被赵建坤阻止:“这些他也用不上。”

实际上,赵建坤已经让李兵提前备好了全国通用票,给赵建国带上了。

只他没告诉家里人,连王静怡也没说。

王静怡一想也对,于是又为赵建国做了些肉酱吃食,让他带着路上吃。

这个年代的交通条件有限,路途中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多带点吃食打打牙祭,也补充些营养。

要说家里人当中,只有赵建坤现在是最放心的。

此前,赵建坤对赵建国进行严格训练,就是为了让他能更快地适应新环境。

因此,在离别时,赵建坤只对赵建国说:“到了新地方,每天还是要坚持练习我教你的技巧,别荒废了。”

虽然部队有自己的训练方式,但赵建国强加锻炼总不会有错。

小主,

赵建国牢记赵建坤的话,刚到新兵连,就比别人更加刻苦。

别人跑操跑十圈,他就加快速度跑十五圈。

别人负重20公斤,他就负重30公斤。

在这个年纪的小伙子之间,往往会相互竞争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