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教令院便在须弥的公告栏上发了则通告,有一个音乐生的名额,可通过笔试,面试等综合成绩排名进行招录。

徵羽站在旁边看着,这里挤满了人群,好多人都在报名。

那可是教令院,学者的天堂,也是须弥对于知识最权威的地方。

徵羽同她们一样,也报了名,没有将姓氏加入,仅仅只是“徵羽”这个名字。

白天一如既往地在大巴扎进行商业演出,晚上则看资料恶补。

笔试的内容不算难,甚至称不上是一个考试,而是在半个月后上交一篇有关音乐方向的研究论文。

这个内容不能仅仅包含音乐,虽然是音乐生,但也不可与其他六个学派相孤立,反倒要进行进一步的融合。

这么来讲,范围反倒更广,更难了。

最后的几天,不仅晚上恶补,就连白天演出的间隙,许多人也会看见徵羽埋头苦读的模样。

候场室里,徵羽座位旁边,会时常刷新一些论文期刊,徵羽不知道这是谁的书,一直也没看。

直到后来,在她的化妆台前,凭空出现了一个论文。

标题很是醒目:

《多重证据法的运用与深化———须弥音乐学史证范式研究》

徵羽皱着眉头,拿起论文向周围人问道:“这是谁落我这的?”

其他同事纷纷摇头:“我们还以为那是你的。”

徵羽又去期刊查了查,发现这项研究并未发表,她心生疑惑,难道是其他考生的?

徵羽紧忙将论文放好,里面的内容连看都没看。

她还将其放在了失物招领台上,并在演出后跟大家讲丢失论文的可以去那里领,只要能说得出名字就行。

但没有人去。

角落里的赞迪克无奈叹气:“……”

接着是交论文,等成绩,报名者数百人,可名额却只有一个。

与徵羽当年考入枫丹音乐学院的流程不同,那里是音乐的殿堂,比起文化知识,那里更注重学生的演出效果。

比如嗓音,体型,气质等等。

可教令院不一样,他们更注重论文的研究。

因此,论文笔试是唯一通过通过初赛的方式,并且进入面试的比例为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