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到了‘选人不看属相,任职不看星座’!”
紫岸一边写诗一边说:
“是啊,太子一换,位置又稳了。
649年(贞观二十三年),太宗去世,太子李治继位,成为高宗。
于志宁改任侍中,加封光禄大夫、燕国公,成了宰相,表面上看是‘升职加薪’了!还监修国史,可见他的影响力可不小!”
安定兕回忆起李明达的记忆:
“可不是嘛,651年(永徽二年),洛阳李弘泰居然诬告太尉长孙无忌谋反,唐高宗一听,立马命人‘行动’,斩了李弘泰。
于志宁却从旁劝道,‘春季不宜行刑,诬陷谋反也不是十恶不赦的大罪,按照律法,等秋分后再判决吧,‘等风来’,更稳妥’。”
紫岸露出一副‘他很聪明的模样’:
“高宗采纳了,于是就延迟了刑期。
不久之后,于志宁又被任命为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还兼了个太子少师。
木头哥哥提到:
“你们瞧,贞观三年,也就是629年,那时候于志宁大哥可是风生水起的。
他突然从一个四品小官,直接被唐太宗升到中书侍郎,真是当时的‘一夜成名’!
唐太宗那会儿办了个小型宴席,邀请了一大堆大臣。
吃到一半,太宗老爷子突然觉得缺了点什么,转头问旁边的人:
‘志宁人呢?’旁边的宰相赶紧答道:‘哦,得召见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只是个四品小官,没在邀请名单上。’"
小兕忍不住插话:
“哎呀,这太宗可真是个‘有点偏心’的爷爷啊,想起一个四品小官就要喊来。
难道志宁大哥是在宴席上唱了首歌,才引起太宗注意的?”
木头哥哥继续:
“太宗一听,顿时觉得不对劲,马上说:‘那赶紧的,把志宁也叫过来!’
于是,不仅让他参加宴会,还给他升了官,封了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还给了个黎阳县公的头衔。
所谓‘官运亨通’,一下子‘飞黄腾达’就是有方法的!”
紫岸一脸得意:“哎呦嘿,这不就是典型的‘走旁门左道’升级?
想当年我在唐初四杰文艺圈混的时候,也是这种待遇,不是吗?!”
小兕无奈:“紫岸哥哥,别总拿你自己当例子好不,这可是历史事件!
看,接下来,贞观九年,635年,朝廷打算搞个天子七庙,大家都说得从西凉武昭王李暠开始。
这时候,于志宁又跳出来反对,说李暠并没有打下大唐的江山,所以不赞成这个提议。”
木头哥哥说:“你看,这时候的志宁大哥已经不是单纯当个官员了,‘敢说不’却又能明哲保身的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