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铡包勉(2)

皇上看到大理寺呈递上来的案卷,心里暗暗松了口气。

既然没有实据的证据证明包勉的罪行,便无法定罪,有意将包勉无罪释放。

然而曹皇后哪里肯放过这个对付包拯的千载良机。

弟弟之死,她历历在目,犹如在眼前一般。

好不容易找到了包拯的把柄,怎能轻易放过。

“陛下欲开恩于包勉,虽是一片美意,然不查明案情,难免引来非议。”

“不但有损国法的威信,说陛下偏私,也有损包拯的名誉,还望陛下三思。”

赵桢抽了一口凉气:“那依爱妃之意,该当如何处置?”

“陛下忘了,开封府包大人乃天下百姓的青天,素有神断之名,世上没有他断不了的案子。”

“想要查明此案,唯有将案子移交开封府,让包拯亲自审问。”

赵桢闻言顿时为难起来,这不是诚心为难包拯么?

“皇后,包拯乃包勉的亲叔叔,按照朝廷规制,亲属理应避险,岂能让包卿来审理?”

皇后不以为然地一笑。

“陛下差矣!”

“自古道,事急则从权,凡事都有例外,不能偏执一端。”

“包拯一向秉公执法,大公无私,绝无徇私。”

“此案也刚好能考验一下包拯是否言行如一。”

“包拯若想自证清白,必然尽心竭力,查明案情,还侄子包勉一个公道,而非如今这般稀里糊涂。”

“再说,陛下也不希望包拯和包勉叔侄二人蒙受冤枉吧!”

赵桢听后,点了点头,颇觉有理,却又下不了决心,担心包拯为难。

次日早朝,赵桢驾临垂拱殿升朝议事,百官齐聚。

赵桢又征求百官建议:“诸位爱卿,包勉一案,大理寺和刑部再三审问,查无实据,卿等以为,此案该如何处置?”

范仲淹闻言,立即站出来道:“陛下,圣人云,赏疑从与,罚疑从去,此乃三皇五帝治世之道,故后世均称赞三皇五帝之仁德。”

意思就是说,如果赏罚不明确的时候,应当倾向于奖赏,以广施恩德。

案情有疑问时,应当不罚,以慎重考虑刑法。

范仲淹接着道:“既然查无实据,理应赦免,无罪释放!”

音落,晏殊和欧阳修等也纷纷附和,赞同范仲淹之论。

“陛下,不可!”

还不等赵祯发话,班中闪过庞太师庞籍。

“太师有何见解?”赵祯好奇地看向自家老丈人。

“回皇上,案情有疑问,自然继续查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