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孙策一听,眼睛一亮,恍然大悟道:“对啊,学生怎么没有想到。”
“学生就说,是张别古从赵大福夫妇家里买了一乌盆,发现比其他瓷盆的重量明显较轻,怀疑赵大福夫妇以次充好,遂告上县衙。”
“大人经过检验,发现乌盆含有大量人骨粉,顺藤摸瓜,遂查明了赵大福夫妇谋财害命!”
包拯见他编得有理有据,点头道:“合情合理,毫无破绽,就这么写吧。”
“是,学生这便去写。”
公孙策笑盈盈而去,写了文书,随即上报凤阳府。
新上任的凤阳府尹看了文案后,不禁叹服包拯之才,随即将案卷上报大理寺。
大理寺卿文彦博见包拯仅凭一个乌盆便破获了一桩无头公案,大为赞赏,随即奏报于皇上和太后。
赵桢亦是大喜,当着百官的面称包拯有狄仁杰之风,赏玉带一条,白银千两以示嘉奖。
就连刘太后对包拯也不由得侧目,心中暗忖道:“看来这个包拯的确有过人之才,将来必能成为国家栋梁,辅佐皇上。”
刘娥也并非不知道丁渭一党乃谄媚的小人,她已经没有了称帝的希望,将来终归是要死的。
自己死后,权力自然是要归还皇上。
所以,朝廷必须多几个包拯和范仲淹这样的栋梁来制衡丁渭党羽。
否则大宋江山若是让丁渭党羽把持的话,有倾覆的风险。
她百年之后,皇上没有自己的势力,大宋必乱。
如若不然的话,刘娥能看不出来?
那她这个太后也将成千古罪人。
所以,面对皇上扶持自己班底的事,刘娥现在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没有过多的干涉。
只要目前皇上不会威胁到她继续执政,皇帝要怎么培养自己的势力,其实都是刘娥默许的。
丁渭及党羽见小皇帝对包拯如此宠信有加,心里越是嫉恨。
定远县。
得到嘉奖的包拯,也是欣然接受了。
只是没想到,皇上的赏赐这么多。
玉带一条,白银千两,这样的财富,普通人一辈子都花不完。
以大宋朝对文人的优待,在包拯看来,其实压根就用不着去贪。
为何还有那么多的官员,不择手段的从穷人嘴里夺保命的口粮。
人心不足蛇吞象啊!
岁月匆匆。
不觉三年过去,包拯任期已满,回京待命。
朝廷也派了新的知县来替任。
离任这天。
全城百姓夹道送别,甚至有些从十几里的地方赶来送包拯。
有的送鸡蛋,有的送萝卜,有的送白菜…
小主,
百姓满脸的不舍,泪流满面,哭声动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