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这样,民间众筹了三万多两银子,加上朝廷拨的钱,基本已经达到了预算,谢员外郎喜得见牙不见眼,他是这项目的总负责,泄洪渠又是全国第一例,可以说他比余子阳还上心这事!
泄洪渠还在轰轰烈烈的修建中,百姓也跟着赚了点血汗钱,毕竟劳役就60天,其他时间还是要招很多短工的。甚至还有人去附近摆摊卖些粥水米面的,也小赚了一笔。
百姓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余县令来了之后,大家的日子眼见着都慢慢好了,家里有余钱了,身上有新衣了,肚子能吃饱了,孩子们也长高长壮了,这是谁的功劳不言而喻。
玉新县冬日长,这边的人一般是种春小麦的。所以夏收不算忙,只需要收些大豆再赶着种一波。不过今年大豆种的多,收豆子的也多,去年买了温月榨油方子的那拨人终于开始和温月抢市场了。
温月也不急,她的豆油在玉新县和邻近几个县都不够卖,还有走商的贩子来拿货,仍然保持之前的产量就行。不过榨油坊的工作都是人工还是太辛苦了,榨油和磨豆子都得用人,她有点想搞个水磨坊。
水车在古代是早有的,但是还没人利用水能生产。太深的能量原理她不懂,但在水车转动的过程,加几个杠杆来拉磨应该是可以的。
试试吧,不行的话就只当运水车造福民众了。
她在邻近榨油坊的河边选个合适的位置买了地,步行到榨油坊只要两刻钟,然后就开始找人做水车。
本县虽然没有水车,邻县却是有的,都是这条河的流经区域。她让余子阳帮忙打听会做水车的木匠,打听了一个多月才找到一家人,那家是木匠世家,姓袁,邻县的水车就是他家老爷子做的,他当时虽然还小也参与了些,家里还有图纸。
温月看了图纸后帮忙改进了。她就是这个水平,你要她无中生有画一个可能有点难,但要看了之后改进,那还是很有经验的。这不就叫站在巨人的肩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