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阳认真的看了她一眼,想了想才说:“没有什么特产,种的最多的是水稻、小米、小麦和菽,其中又以大豆最多。”(注:菽是各种豆类的统称)
温月继续追问:“大豆价贱,为什么最多呢?是地不好?”
余子阳觉得自己真的有点小瞧这个女人了,也忍不住更认真的回答:“确实如此。此地冬日天长,天寒,沙质土地多,其他作物虽也能种但产量地,只有大豆不挑地,产量和其他地方也能差不多。”
这次月娘思索了一会,突然问:“此地种夏瓜吗?”
“什么?”余子阳觉得问题有点跳跃,摇头道:“没有见到过,瓜又不能饱肚,哪有人舍得用农田种瓜。”
“我记得有本书上提到过,夏瓜在阳光充足的沙质土地生长,个大又甜。瓜虽不能饱肚却能卖钱,我记得京城的夏瓜价格也不低。不如你派人打听一下夏瓜是否有销路,再算算种瓜和种豆哪个更划算?”
余子阳问:“果真?是什么书?”
就知道要问什么书。温月无奈,只能说:“什么书真不记得了,好几年前看的,似乎是一本游记。你可以找几个瓜农问问。”
其实沙质土地种棉花更好,在这个时代也更容易更稳妥,只是现在陈国还没有棉花,或者沿海有了还没有普及,她手头没人手去找,时间也来不及。
虽然不知道是哪本书有点遗憾,余子阳还是觉得有了一条思路,不由坐不住了,认真的和温月道谢后,急匆匆的去了前厅,找师爷商量去了。
温月逛了几日街,还是没有拿定主意做什么生意。她不想随意的搞什么玻璃水泥,那玩意如果没有合适的时机和强大的靠山,自己赚不到钱不说还会落坑里去。第二天开始她没再逛街,派人去借了县志来看,想了解一下本县的特色和历史。
这个县的冬天很冷,人们只能靠皮毛和火取暖。土地算是肥沃,沙质土却占了一半,荒地也不少,都是因为不适合种粮食就被放弃了。城外以西有一条叫黑沙河的大河经过,东北方向却有几座大山,一年中有大半年都是积雪,应该就是引起山洪的那些山了。
县志记载此地三五年就遭遇一次山洪,不过都不算严重,人们都避开了山洪的区域居住。但那是普通的小山洪,要是百年一遇那种就没那么容易避开了。温月想让余子阳修建泄洪渠和人工湖,但这事太大了,不能空口白牙的说,也需要足够的财力支持。
叹口气合上书,打算去花园走走换换思路。
平时跟在她身边的是兰心,荷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