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极,如此我也要臧否几人!”
……
众人见王冈说完,有赞同的,亦有不认同的,发表起自己的看法,一时议论纷纷,竟一扫之前低迷氛围。
于是,又推杯换盏,高谈阔论起来。
皇宫,御书房。
赵顼揉了揉眉心,对交趾作战之事,又出了乱子,赵卨和李宪这个关头竟然闹出矛盾,他也只好将李宪撤回来,换郭逵为招讨使,领军出发。
这边事刚解决,那边的御史又蹦了出来,弹劾刘璋,言辞愤慨,欲诛之而后快!那话说的仿佛刘璋就是千古第一大奸臣!
以“莫须有”之名陷害士子,逼的人家都说出了“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刘璋的名声臭了,臭的朝堂之上竟没有一人为他说话,御史们更是乘胜追击,逼的刘璋直接叩首请辞!
赵顼又哪能如他的愿,你名声臭了,与我无关,但你辞职了,我用谁去!
只好将此事押后再议,让他去职待参!
他明白一个道理:使功不如使过,皇帝用人不能只看品行,更要看能力!
赵顼有时候很烦这些御史,整日找事,可却又不能随意惩戒他们,因为大宋皇帝祖传的权术手段是:以小制大,异论相搅。
而御史又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他们职位虽低,却有风闻奏事之权,便是在路上听到两句闲言碎语,都可以写个折子弹劾一番,至于说证据,那是有司的事!
哪怕对方是宰相,在受到御史弹劾后,也要去职待参上辞表,这就等于把自己放在案板上,等着皇帝下刀。
对这个角度看,御史是很好的一把刀,可这把刀是双刃的,搞不好就会割向自己,就很烦!
回到书房,看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奏折,又有些头疼。
只能按下心绪,去批改奏折,批了几份之后,余光忽然发现一个身影悄悄进来。
他抬头喝道:“你这老狗,鬼鬼祟祟作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