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见他们跃跃欲试,索性也就讲起了相关的事宜。
首先,是有关亲王出海的。
亲王四十岁以下,需要亲自带队,王府的家眷留在京师,除了许诺的食邑之外,王府子弟皆可领到一份“恩俸”。
如果愿意同行出海的,而且最终立下功劳的。
不论嫡庶,皆有恩封。
四十岁以上的亲王,如果愿意出海,许诺的食邑可以保持一代不斩。
至于那些王府的世子,则与王府家眷一起,留在京师。
这既是保持王府传承的稳定,同样也方便“建武帝”在眼皮子底下,亲自调教这些未来宗室的顶梁柱。
其次,再就是选择留下的,负责监督商贾的亲王。
对于商贾收买一事。
得来的银子,自己可以留下两成,五成收归内务府,三成收归国库。
作为保障,建武帝和朝廷不会找王爷们的麻烦。
这也算是开了一个先河。
当朝帝王与户部联合,允许王爷们收受贿赂,但是要将大头上交到公中。
建武帝深知这只是权宜之计。
短时间内,宗室王爷们有着皇族的招牌,而且他们胃口还没养大,可以作为宫廷的耳目。
可是时间一长,他们容易脱离掌控,直至与那些商贾沆瀣一气。
建武帝会在适当的时机,将这个他亲手促成的利益团体彻底粉碎。
……
等到诸王离去。
一直侍奉在旁的秦王幼子“朱北临”,显得忧心忡忡。
“父王与陛下走得这么近,将来若是诸王有了损失,只怕他们会怀恨在心。”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
毕竟,秦王这次下场帮助建武帝做说客,是因为建武帝答应给秦王幼子“朱北临”一个世袭不降的王爵,号称“靖江王”
朱北临作为受益者,当然不可能心安理得的。
然而,秦王本人却看得很开。
“当今陛下,是我大明诸帝之中,除了父皇之外主意最正的。他找上门来,为父本就没有拒绝的余地。如今还能替你捞来一个世袭王爵,不亏。”
“至于后事如何,反正我老头子也没有多少日子好活。你们儿孙只要顾好自己,父王这心里就安稳了。”
这话朱北临不止听过一次。
可是每回,他听闻父王预感大去之日,都不由悲从中来。
因为他秦王五十多岁才得的老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