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国桢一直将时间拖到周五,才拨通了电话,再次将李斯年叫过来,带他一同前去与卖家进行交易。
幸好,这次交易颇为顺利,王国桢凭借着这些小计策和多年的经验,帮外甥又砍下了两千大洋的价格。
李斯年想要将这些钱拿出来感谢舅舅,但是老头儿却坚决不肯收下,只是将一堆甲骨碎片当成宝贝似的小心翼翼的带回了家里。
此后的一段时间里,李斯年常常趁着假期来跟舅舅学习甲骨文,并且还会带上自己的两个徒弟一同前来。
交易完成的第二天上午,李斯年刚结束课程,就又见到了孙小姐,她还是带着刘和珍和杨德群两人一起过来的。简单用过午饭后,李斯年便跟随她们一同前往了位于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
民国时期,全国的大学数量相当有限,在此时全国大学数量仅有五六十所左右,而且规模普遍不大,大多数大学的在校学生人数基本都维持在三四百人左右,甚至存在一系只有几人或一人的情况。
即便是规模最大的中央大学,在其鼎盛时期,在校学生人数也不过三千余人,这仅仅与现在一般大学一届的学生人数相当。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一方面,此时的高等教育仍然实行的是精英教育模式,教育资源相对稀缺,能够接受高等教育的人群比例较低。而且别看人数少,想要毕业却并不容易,能够顺利毕业的仅有六七成,甚至更低。
因此,能够进入大学学习并且顺利毕业的人往往被视为社会精英或未来的领导者,这与后世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乃至普及化有着显着的差异。
另一方面,此时的大学在学科专业设置上相对有限,与后世的大部分综合性大学不同,许多学校仅设有几个有限的专业,并未形成完整的学科体系,与其说它们是大学,不如说更像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