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建立乾清宫

李争站在新建成的乾清宫前,心中充满了成就感和对未来的期许。

乾清宫,这座宏伟的宫殿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的故宫内,始建于明代永乐十八年(1420 年),后在清嘉庆三年(1798 年)重建。它是内廷后三宫之一,也是清代原状陈列的重要场所。

乾清宫坐落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之上,连廊面阔 9 间,进深 5 间,建筑面积大 1400 平方米。其屋顶覆盖着黄色琉璃瓦,自台面至正脊高 20 余米,檐角置 9 个脊兽以及一尊骑凤仙人,显得格外壮观。

这座宫殿的名字出自《道德经》:“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为天下贞。”在明至清康熙年间,乾清宫是皇帝居住并处理政务的寝宫。然而,自清雍正皇帝移住养心殿以后,这里的作用发生了变化,成为了举行内廷典礼活动、引见官员、接见外国使臣的重要场所。一些日常办事机构,包括皇子读书的上书房,也都迁入了乾清宫周围的庑房。

乾清宫的建筑布局十分精巧。宫前的丹陛上陈设着铜龟、铜鹤、日晷、嘉量和铜鼎等物件。宫内正中设有金漆雕龙宝座,宝座后立着金漆雕龙屏风,座前摆放着角端、仙鹤和香筒。宝座的台基前阶栏柱上放有铜胎掐丝珐琅香炉。台基两侧还置有玉牒及星球仪等。东暖阁和西暖阁中则陈设着众多的书画古玩和文房四宝。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宝座上方高悬的那块“正大光明”黑地金字匾。

这一匾名背后还有着特殊的历史意义。清代,自雍正朝开始采取秘密建储的办法,即皇帝生前不公开立皇太子,而是秘密写出所选皇位继承人的文书,一份放在皇帝身边,一份封在“建储匣”内,存放到“正大光明”匾的后面。皇帝死后,由顾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储匣”,和皇帝秘藏在身边的一份对照验看,经核实后宣布皇位的继承人。

乾清宫的建筑形制也别具特色。它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建在单层汉白玉石台基上,建筑面积达 1400 平方米。自台面至正脊高 20 余米,檐角置 9 个脊兽,檐下上层采用单翘双昂七踩斗拱,下层为单翘单昂五踩斗拱,饰以金龙和玺彩画,三角六菱花隔扇门窗。殿内明间、东西次间相通,明间前檐减去金柱,梁架结构为减柱构造形式,以扩大室内空间。后檐两金柱间设屏,屏前设宝座。东西两梢间为暖阁,后檐设仙楼,两尽间为穿堂,可通交泰殿、坤宁宫。

在乾清宫前,还有一些独特的建筑和装饰。例如,殿前的小金殿丹墀阶前,东西各有一座小金殿,平面呈方形,深广各 1 间,四面均为一槽四扇三交六椀菱花隔扇。重檐两层,下方上圆,攒尖顶。东边的小金殿称为“江山”,西边的则称为“社稷”,它们是皇权的象征,也提醒着皇帝要时刻将社稷江山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此外,露台两侧还有两座石台,石台上各设一座鎏金铜亭,称为江山社稷金殿,也称金亭子。金殿深广各一间,每面安设四扇隔扇门,重檐圆形攒尖式的上层檐上安有铸造古雅的宝顶,象征着江山社稷掌握在皇帝手中。而在露台南沿和御路、阶陛衔接处,有三个涵洞,被称作“老虎洞”,是侍奉皇帝的内传在皇宫中穿行的通道。

乾清宫见证了无数的历史时刻和宫廷变迁。它不仅是一座宏伟的建筑,更是明清两代王朝统治的重要象征。在李争的心目中,乾清宫将成为大明帝国重要的政治和文化中心,承载着国家的繁荣与昌盛。

李争深知,乾清宫的建立不仅仅是一座宫殿的落成,更是大明帝国辉煌历史的延续和新的开始。他希望在这里,能够秉持公正、光明的原则治理国家,让大明帝国更加繁荣昌盛,国泰民安。而这座乾清宫,也将随着时间的推移,继续见证着大明帝国的发展与变迁,成为历史长河中永恒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