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就做好的预案,也该是时候用一用了!想必,高家还以为,下面的人都听话可堪用,岂不知钱可通神,盐利之厚动人心!
玉灵夫子李龟年提笔写信,原本写着“盐津地牛翻身,坏了几口盐井”,仔细想了想,改成“盐津地牛翻身,坏了十几口盐井”,意思就完全不同了。
他嘴角微微一翘,先给王室高层通通气,随即提笔再写,给盐津镇守,也就是“渔樵耕读”里的朱舜臣写信,让他切断各地往来盐津的要道。
要求也不高,也就是严格检查,增加盐引出货难度,让下面的人越发仔细盘剥抽水。
这些完全是符合官家老爷没事找事的人性,放在往日里的安平光景下,自然是非常惹眼,没准还会招来高家或其盟友的抨击。
可是,现如今地牛翻身,损失不轻不重,里面的水太深,谁都不好说什么。
哪怕高家安插在盐津的人手,上到巡盐使,下至检场、盐丁之类的人,为了眼前短期的利益,恐怕也会不知不觉地站在王室这边。
盐津县上空飞鸽往来陡然变得频繁,有坤明城周吴郑王四家的信鸽,也有大不列滇王国各地大商行的鸽子,产盐地出货紧张的消息,竟然被利益驱使的上下联手营造出来了。
由于出货通道税吏盘剥,或者说盘查比较灵活——给钱的就快一点,不给钱就给我等着,从早等到晚上,于是纷纷掏钱买路的人,一点点地给盐货增加额外的成本。
别小看这点小钱,出货地是一个价,路上又是另一个价,到了坤明城门口,哪怕是高家严令禁止,还是会被城门吏抽水——根本禁制不了,毕竟这就是人性。
然后一层层流转下去,到了街坊市井小民嘴里,一文钱一两盐的盐津出产地原价,已经飙升到一百文一两,且还被掺和了砂子。
“不掺砂子都不行!只得盐里有砂,那些黑心的商贩、不法的地痞流氓,才不会虎口夺食,正如灾年荒年各地开仓放粮,坊市里建棚施粥,都得放点砂石——就怕这口活命粮,都被人惦记。”
大通南北货栈账上的银钱出去转了一圈,回来的时候就翻了一番都不止,乐地李大通笑得合不拢嘴。
罗迪开口指点道:“差不多赚够了,你就作壁上观,别下场了!接下来,就是周吴郑王四家出面,以及依附于这几家的商行商会做局……”
“岂不知,坤明城食盐日消耗有数,家家户户都有不多不少储备。再囤货居奇,等外地的盐货闻着味道过来,砸在手上就会亏出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高家在大不列滇王国也不是没有对手的,因地形地势形成主弱臣强的格局,这是自然赋予驱使的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