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猪的那天,整个十里梁欢天喜地。听着猪猪的惨叫,十里梁的社员群众高兴的不得了。
大家都眼巴巴的在旁边等着,一边拿大盆接着猪血,一边讨论着猪的肥瘦,给猪身上的每个部位都做好了安排。
“这猪耳朵大,一只耳朵就能切几盘。我最喜欢耳朵上的脆骨,吃起来咯吱咯吱的,真香!”
“这个猪头炖出来肯定好吃。”
“肥肉真厚,先炼油,油渣用来包饺子,贼香。”
大家一边说一边咽口水。
场面有种乱哄哄的热闹。
在随后的几天,十里梁上空飘荡着各种各样的肉香。
知青点分到的肉,一部分做了肉酱,一部分做了肉肠,再留一点点用来包饺子。
回家探亲的人,不用留下包饺子的肉,纪珊作为过年时候的厨房大管家,给每人多分了一根肉肠。
做大厨其实挺好的,主要负责调味儿和指挥别人干活,轻松的很。
74年,知青点没来新人,到了年底,还是他们这群人一起过节。
在被灶火烘烤的热乎乎的厨房里,锅里的水汽弄得屋子里雾蒙蒙的,大家聚在一起说说笑笑。
气氛显得特别温馨。
十里梁的生活越过越好,但大家心里,依然企盼着可以早日回城。
春节过完之后,探亲的人陆续回来。
大家都给郑学敏尚未出生的宝宝带了东西。有人带了奶粉,有人带了小衣服,还有人带来了一点棉花,满足小婴儿的基本需求是没什么问题了。
耿栋和郑学敏感动的不得了。
夫妻俩悄悄的把大家送的东西全记了下来,一方面是记住大家的情谊,另一方面,这些人情,以后都要还回去。有来有往,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