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6章 被当挡箭牌的知青(17)

几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

在大家都能有机会摆脱繁重的纯体力劳动,有机会实现自我价值的情况下,南平生产队的知青院气氛一直都是积极向上的。

每个人都很忙碌,甚至不比下地干活轻松多少。但是这两种情况是完全不一样的。这种忙碌,反而让每个人都保持了前所未有的意气风发。

就好像地质勘探工程师,辛苦不辛苦?那肯定是辛苦的,但人家肯定不会像下乡知青一样觉得自己被繁重的劳动和艰苦的环境压得喘不过气,也不会觉得自己被无休止的忙碌蹉跎了时光,因为他做的,就是他想做又擅长做的事情。而每一次的发现都会让他兴奋不已。

南平知青院也是如此。大家很忙碌,又很兴奋。给农村带来的一丝一毫的改变,都能让大家感到无比的自豪和满足。

他们下乡的意义不正是如此吗?

把知识和先进的理念带到农村,让农民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跟农民兄弟学会了吃苦耐劳。

去掉了身上的浮躁,变得更加沉稳可靠。

这两年,每年都有知青被分配过来,也有人通过招工等方式回了城。

但总体来讲,来的多,走的少。知青院的人还是越来越多了。

苗书莘已经告别了单人床,和一个新来的小姑娘睡在一张炕上了。好在俩人在中间摆了两个柜子,算是个三八线,把炕一分为二,不至于睡着睡着滚到对方身上去。

但是这样也不太方便啊,她也想搬出去了。距离高考还有三年呢。这三年还会再来几波人,她的炕上可能还会再增加两个人,她真的接受不了。

可是人家四个人都是结婚搬出去的,她一个单身女青年要往外搬,找什么理由呢?

她倒是不担心找不到合适的房子,问题在于,知青院的大家都挺好的。她无缘无故的往外搬,可能会让大家伤心哦。

不急,慢慢想。现在的情况,她还能接受。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可是,到了75年秋天,南平生产队又来了一批知青,这回来的人还挺多,一次来了23个。

可能是因为南平的事迹上报纸了,很多人家觉得这儿条件不错,就想办法把孩子塞了过来。

还都是一些家里条件很不错的孩子。

这回小苗真的决心要搬出去了。人一多事儿就多,就算大家都相互包容理解,小摩擦也依然在所难免。

她迅速在村里找了一个小房子,在村边上,是一个特别小的院子,只有两间屋子,外加一个厨房、一个杂物房和一个厕所。

这间院子是有主的,原来是个孤寡老太太,以前可以自己一个人生活,现在年纪实在太大了,被娘家侄子接回去养老了。

她愿意出钱租,老太太本人和娘家侄子都很高兴。

和屋主谈妥了之后,她在大队部报备了一下,就火速从知青院搬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