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道生形象;曲成万物而不遗

以其自然,是以万物方盛自许;

而“方”这个字就也是个很有意思的词,即,方法方式,无规矩不成方圆,还有我们很多人难以理解和认同的“天圆地方”的理解方式;

即,因为,就是说,我们是生活在现代,而我们是因为文化的断层原因,导致了,我们现代人是没有以及缺乏一种“自然·无形无相”的概念的;

即,我们满脑子里都是关于几何物质的形象概念;但是,我们却又是不知道所谓的“形象·方正”是怎么来的;以及,我们现在是缺少那种曾经的“东方美”情况的,因为,关于我们“东方的美”更是一种“具有形象观·但是又不太过于重视形象,不太过于拘泥于形象观的写意情况”;

就好像,太极拳的原理,重意不重形;

即,因为我们关于“自然本身的无形无相·大象无限·大音希声”的这样一种好像是没有形象的概念,就导致了,我们曾经是可以理解那种自然的“具有形象而又不拘泥于形象的理念感受的”;

即,因为“形象”都是不断变化的状态;这个世界上有什么是不变的;所以,固定的形象,对于自然的无形无相而言,反倒是一种“抽象态”;

而,具有变化的伸展性情况,却才是更加地符合自然游刃有余的不会具有某种固定的形象情况;

即,我们不了解自然本身情况,我们就会因此、因为这样一种文化的缺失而缺乏一种对于“方·对于事物形象观”的无相的变化理解;

即,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花不成;对吧;

即,在曾经的武侠小说中,我们经常都会看到“某某某无相神功·小无相功·无相劫指”这样的描述;

就是因为,那种源自于“无形无相”的混沌理念,在我们曾经的文化中,是一种非常重要以及根深的理念;而也是自然本身的一种变化情况;

只是,因为我们当代的文化中断情况,而导致了,我们刻板地觉得一切的事物都是应该具有“形状”的;

“水”有什么形状?

那么,天圆地方,事实上,也并不只是古人在描述、描述我们的“地球”,而更是在描述一种“自然宇宙的·全景”情况;为什么说,“宇宙·全景情况”,是因为,曾经一度的“求以圆满的情况”,圆满就是“全态”的描述方式,而“圆”就更是在代表一种“整全的概念”;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月亮的圆,以及中秋时,所代表的我们之间的“团圆·团团圆圆”,对吧;

而且,当我们把地球上的“水”从地表拿走后,那么剩下的陆地情况,不是“方方的棱角”情况是什么,以及,山都是具有“棱角”的,这种“有形的状态”,都可以解释为“方”的感觉;比如,立方,即,“方字”都是在形容一种能够表现出“规矩·规则·可以追溯性的变化情况”;

以及,“天”在哪里?

天,在我们头顶吗?那么,当我们乘坐宇宙飞船站在太空中时,“天”又在哪里?

在我们脚下吗?那么,“天”所代表的是被我们目光看到的“球形大气层情况吗”?

显然,天,更代表的也是一种“规则”情况;而难道当我们站在太空中时,就可以不用去遵守自然的法则了吗;

怎么可能,万法皆空,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可以逃脱这种相互性变化的规则范围中的;没有什么事物可以逃脱和违背自然本身的“无为而无不为原理”,就连自然本身无没办法违背;

即,天圆地方,以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这种观念;是需要在了解自然本身的基础上,才可以去理解的;

而天圆地方的本质是,具有这种思维想法的古人是不拘泥于形象、形相的;古人,因为,曾经的我们基本都只是生活在中原地这么一大片地方上,所以,我们具有的理念大抵也都是近似的;

古人,都是受到无形无相的道的影响,注重于写意的方式,而大道,是没有具体形相的;具有形象观,但是,又不拘泥于形象概念;

可以具那种无形无相的抽象观,但是又同样也不执着于无形无相的处境;

即,既不拘泥于形象,也不拘泥于无相,同时又可以了解于形象之中,同时也可以了解于无形无相的情况里;同时又有自己的变化规律和方式;

其中包括书法、书画,也写实,但是更是为在一种“意境的许可中”,才会发挥其中的写意写实风格,而当我们仔细去看一些很有意境的水墨山水画时,才会发现,这哪是写意,更甚至于是在写实;

当雾气缭绕时,可不就是那种朦胧美吗;

那么,具有形象感官,但是又不拘泥于形相的情况,因为,任何一种事物的形象都是会发生变化的,这个世界上没有哪件事是永恒不变的;

那么,因为这种源自于“道”的无形无相情况而衍生出现的意境美,衍生出的,好像是独属于东方般的意境情况,就导致了说,这种“东方的柔美意境情况”好像是在其他的地区不曾见到过的;这在整个宇宙中,可能都是独一份的情况;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因为,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了解“自然·本身”情况,就还依然是种花家,也许以后文化依旧会传播出去,但是就是说,至今那种能够理解事物“无形无相的意境情况”,这在其他的世界、可以说是大概任何一个区域都可能是不存在的;当然,也是会有一些地方除外,而这些也无疑都是受到“道”易经和自然的影响情况;

即,那么,我们之所以会不待见“天圆地方”这种理念,是因为,我们当代受到很多学科性的知识方式,已经是缺失了那种关于“自然本身的无形无相的理念方式”;

即,所有的学科都在向我们讲述学科内容,却没有一门学科可以向我们讲述“宇宙的自然本身本质是什么”,真相是什么;那么,这是很鬼畜的;

真相,是具有不可回应性的;即,即使是“发生过的事情”,也是不可能完全用“当时的·真相性”去复原的;即,真相不仅不会在当下回应我们,真相也不会在过去未来的某一个时空中回应我们;

因为,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的这种时空变化,都是“自然本身的无始无终的变化情况”,即,可以说,时间是没有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是一种事物在“脱离原定无间位置的”相互性变化情况;

时间是基于不平衡状态的相互变化情况而发生的,但是就也可以说是,时间也是永在的;因为,自然的因为具有平衡性,而反倒是,出现了要去平衡的,反相作用方式,而导致了,在这样的反相的、直观收敛作用方式中,出现了“虚变的曲成情况”,那么,在这种虚变以及曲成的不平衡作用的叠加状态中,在这样的“圆融互通”的变化情况中,就会出现“具有相互性作用的有物”,即,因为反相而生成的具有平衡性的相互作用,而“时间”就是一种“因为反相的平衡、分别相作用方式而出现的·相互性的变化”;

即,当出现“阻力”,当出现“有物”的时候,我们才是会有时空观的,而这种状态都是表现在“相反的变化和反应情况中的”;

而在没有阻力的虚空中,在无物的情况中,都是为没有“时空间的状态”,没有时空,那么,没有有物,也没有妨碍性,没有回应性,那么,此时,就是说,我们什么也得不到;

那么,就是说,曾经在弱智吧有过这样一种发问,人没办法想象出一种新的颜色;或者说,人没办法想象或者理解一种自己没见过的事物;

那么,就是说,如果要去想象这种“新的颜色或者未知的事物应该怎么知道”;

那么,就是说,首先我们要了解“知道”是什么,就是说,我们的“意识·认知·知道的这种觉知、知觉、感受、理念”是什么;

都是“阻力”;都是具有“存在性的阻尼方式”;

那么,如果我们想要了解到一种“新”的事物,则就是说,需要产生一种“新的阻力·阻尼方式”才行;

那么,“新”的事物如何产生呢,那么,就是说,我们要去看看“自然是如何产生事物的”;为什么要看自然是怎么变化的,因为自然是根本啊,用夫子的话就是说,自然一直都是处在“敝旧新成·大盈若冲”的变化状态中;

所以,当然是要去看自然最为根本性的变化是什么了;

那么,还有一件事是,这个世界上“不存在重样的事物”,而如果不存在“重样的事物”,除了自然本身外,那么,就是说,我们,是处在一种,每时每刻都在“逢新”的过程中,那么,就是说,我们,事实上是在每时每刻都在见识一种种、一种又一种新颖的事情,那么,既然我们当下所见即是新逢,则就是说,我们每时每刻都在想象一种“很新的东西”;

而这还并不是什么“唯心者”的原理,这是自然的物理变化展示给我们的;即,我,每时每刻都在见识一种我从未遇到过的事情,我,每时每刻都在处在不停地变化过程中,我,每时每刻都在想象和相遇在那种自己没有见识过的事物中;

而见识过的,有印象的,都是为曾经的阻力和相似性变化,但是,他们或者它们之间,终究都还是不同的;

每一次,每时每刻每分每秒都是新的开始,我又何尝不是在是时时刻刻想象着自己从没见过的事物呢;

或者如果你想用“唯心的方式也行”,因为,“人”虽然可能很多人都说自己不唯心,但事实上,大家每天都是在“用心”、用思想、用心里、用想法的状态;

所以,用唯心就是说,只要我们的心态是处于一种乐观的、或者说始终保持在一种好像是没太见过世面、或者看什么都觉得新鲜、乐呵呵的、然后又是充满好奇、对一切都感到很喜闻乐见的情况和状态中,保持着那种孩童或者归来仍是少年的心态,那么这样的话,就是说,我们在心态上觉得事物是新颖的,那么,便就也可以认为我们所见到的都是新鲜的事物,即心态要放年轻,即,我们始终让自己保持在一种这些种种的事物,其它们本身、原本就都是一种“未知”的事物情况,那么,这样的话,当我们看向水杯或者苹果时,就会觉得苹果、梨子这些本身也都是未知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即,“其名不去·何以阅众甫”;以此,对吧;当然,这些也都是我们经常会听到的一种人文思路;

那么,就是说,我们的“认知”是什么的,我们的认知,觉得的“已知”是因为,我们把“事物的·名”和“事物的实物本身”能够做以“对应”,然后,就会觉得这件事情是“已知的”;

那么,对应不上的,就是说,会陷入未知状态;

就好像,我没见过也没听过,隆冬果、朱魂草这些,那么,这些事物,我,自己本身的认知的“名字·名词”以及头脑中的印象,对应不上,那种“隆冬果”的实体情况,那么,这种就是未知的;就是不了解的;

那么,关于我们头脑中的“认知和名词以及印象”这种已知情况,就是说,是什么呢;

是“阻力”;

为什么,因为“存在出来了”,所以,是为“有”的一种情况,而“空无”的那种不存在是“不阻无垢”的,而存在出来了,有了,产生事物了,就不再是空无的一无所有、没有阻碍情况了,那么,就会因为这样一种“有”的出现,而产生“阻力”,即,存在即阻力;

那么,就是说,产生“已知”是一种“出现‘有’的感受”,而“有”是怎么来的,有,不会凭空出现对吧,那么,如果“有”想要“现身出现”,则就是说,需要具有事物能够“相别·分开”;

即,当有事物出现“离散的消失不见状态时”,就会有事物与之相反的“融合·聚集生成”;因为事物不会凭空出现,也不会凭空消失,其中变化一定是会有与之相反的一种变化代价的;递弱代偿(这是《物演通论》);即,任何变化的事物都是具有代价的;而变化又是一种什么呢,是一种“不加以阻碍性的柔弱作用”,即,如果具有阻碍,那么,就不会产生变化,就是因为,“阻碍的弱化情况”,导致了,事物可以产生变化,即,变化的发生,任何一种事物的变化的发生,所依赖的条件都是,尽量地不要或者能够克服“阻力”;

即,只有在“阻力”能够逐渐地“递弱·不阻”的时候,此时,才会有机会“变通·出现”;

而如果,阻力,是“递增的加强方式”,那么,就也会变得比较有趣;因为,“阻力的加强”就是说会导致事物“无法变通”,从而变得“僵化”;

那么,也就是说,大山,为什么是坚硬的,就是说明,其中的具有“递增性的强阻状态”,即,就是说,此时“力的相互作用是很强的”,就好像“一根绳子”如果是可以向左向右,那么就会是飘忽不定,而如果,这根绳子绷紧,原地不动,那么,就是具有一种“与之相反的作用力·与之相反的另一面阻力的增程作用”导致了,“增强式的阻力”以至于事物“变通不了”,然后,逐渐僵硬化;

那么,就是说,变化,都是需要具有代价的,这是一个;另一个是,变化之所以能够变化,就是因为“阻力的非增反减的情况”导致了,其中反相的阻力作用方式变得松动,以此,才可以表现出其中如同绳子般的向左向右情况;

即,“递弱以及有所代偿”,那么,这样,变化就可以实现;

以及,“变化”不会凭空产生,那么,如果出现了“变化”,就是说明,因为存在具有某种“不变的事物”,所以,导致了,“变化的反相生成情况”;

那么,就是说,“变化”是对于“有”而言的,对于“空无的整齐划一情况”我们几乎是不谈变化的,因为,对于“空无”而言,不存在变化情况;

即,“变化不会凭空产生”;

那么,一件事物“能够凭空产生是因为什么”,是因为,具有一种“与之相反的作用出现”,才会导致事物的另一面“变化·发生”;

那么,就是说,“变化的另一面·反面”是什么,是不变的,非变态化;

即,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具有“变化·这种‘有’”,就是因为,具有那种“非变的·不变的·无”的情况;

那么,就是说,如果我们只是“谈·变化”,那么,就是说,之所以会有变化,就是因为,具有一种“不变的事物”,所以,才会产生变化;

那么,“不变的事物是什么?”太多了,如果我们用眼睛看的话,数不清;

那么,与此同时,“变化”是具有“多样性的”,这个世界上有无穷无尽的变化;

那么,也就是说,“会有·无穷无尽的不变情况”作为一种“变化·多样性”的匹配、配合、配对情况;

那么,就是说,这个世界上具有“无穷无尽的多样性的变化”,然后,之所以出现如此之多的变化,就是因为,其中具有“与之相反的·无穷无尽的不变的多样性情况”;

那么,如果这个世界是为一种“无穷无尽的多样性情况”,就是说,就会产生一种“与之无穷无尽多样性·相反的·非无穷无尽·非多样性情况的·惟精惟一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