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自然基础理论(我也忘了自己当时是什么思路了)

因为,在“道体”中是无所谓事物存在不存在,或运动或不运动的;

那么,就是说,我们的这种“阴阳”关系依旧是“无”的状态;

只要我们觉得“阴阳”是动的,那么它们俩就是“相互在动”;

只要我们觉得“阴阳”是静的,那么它们俩就是“相互处静”的一种形象;

因为“动静和存在、不存在”以及各方面的事物运动情况,相互作用情况,大小情况等等,都是“有物境”才会去讨论的东西;

那么,就是说,当“阴阳”在“转换·转化”时,它们二者之间是“相互”的;

就是说,当我们觉得一件事物,在“有物·阳”时,那么,同时伴随着的,就是“有物·阴”;

即,当这件事物在“变成·阳”的过程中,其实也就是在“变成·阴”;

那么,我们也可以看到,火焰和燃烧所生成的灰烬情况;

其需要搞清楚的是,火焰和灰烬是“燃烧这件事情”的两面性;即,在燃烧中,当有物成为“能源火焰·阳”时,就有物成为“产物·阴”。

“能源·阳”是由“材料·阴”所生成的;而“产物·阴”,却是由“火焰·阳”所作用出的。(当然,这里我们应用了一定的之前我们所总结的规律信息;但也只是顺便提及一下;)

而回到“阴阳的这种有之无有的转化”中,就是说,我们并不能够完全,因为在“空无”中哪有“轨迹”可言;

但也可以说,其中遍布了“有关阴阳规律性的轨迹”;

那么,其中“阴阳的转化”就是在描述“物反”的这样一种情况;

而即使我们并不了解“空无”中的“物”是什么,因为在“空无”中是无物的状态;但其中,也依然是会有这种“无物而反”的情况存在;即“无有的阴”转化为“无有的阳”;而“无有的阳”也转化为“无有的阴”;

并且,其“无有阳的极”和“无有阴的极”我们也并不知道其中的“极点”在哪里;因为虽然是物极必反,但是,在“空无中”,我们是不曾察觉到这种“极点”情况的;

要么就是没有,要么“有”,那就是无处不在的;

因为,在“空无”中,是不需要有这样的一种“极”存在的;或者说,“空无”就是万事万物“极”的情况;是叫“无极”;不然我们以为“无极”一词的原由就是直接被提出来被我们听到的吗;

小主,

是因为,无论“阴阳”变不变化,都是需要依靠于“无”这种“极相”之中的;这才是“极”的含义,古人大多都是单音节词;“无”是无,“极”是极;

因为,毕竟一切的事物,其中的“阴阳”情况都是在“空无”中交替变化的;且,其中无所谓“动静和是否变化”,二者也“无可分割”;

即,“无有的阴阳”在空无中变化;

“有物的阴阳”也在空无中变化;

那么,既然“阴阳”于“空无”中,是处于一种“不可分割、似有若无的交替状态”,且其中“交替”的“路径和轨迹”也不容易被我们所掌握;

因为在“空无”是看不到的;且在现实中,我们也会发现,万事万物的有物轨迹似乎也都是五花八门的情况;

但,总得来说;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其由老祖宗所流传下来的这样一种学问,那么,就是得学会众夫子们为天下式的“抱一”理念;

什么是“抱一”;就是,掌握住“道”中不变且不异的那样一种自然的基础状态;即,始终在这样的一种“不异而易”的思维状态中,去寻找那份最本质的答案;

那么,就是说,“阴阳交互”的轨迹并不被我们看见且捕捉到;

但其阴阳的本质再怎么交互也都还是需要依赖于最为基础性的原则中;

那么,就是说,当这件事物,它在变“阴”时,也便是在变“阳”;在变成为“阳”时,也便是在变“阴”;

那么就是说,当“阴”在转化、转换成为“阳”时,于此一炁同步的,“阳”也在转化、转换成为“阴”;

可于空无的一炁中,我们并无特别多的阴阳关系,而就只是所易出的“一阴一阳”;因为在空无中,无论是变出还是变进,其实都是无快慢、无大小的一种势态;

那么,我们无所谓其中“阴阳于空无”中具体的形象轨迹如何;只是知道其中,阴阳是一种似同于“相互成环(圆)”的状态;

且,二者彼此相悖;为一种无有、却可以反者的相悖状态;即,是为一种“互反”的状态;就好像冤家一样,就是跟你对着干;二者见不得、离不得;

即,“阴”变成“阳”,“阳”变成“阴”;且在这一转变过程中,“阴”就是“阳”的起点;“阳”也是“阴”的起点。

对应于脏腑中,脏为阴、里,腑为阳;脏的阴,是从腑中吸收外界的炁(气)所生,腑的阳,又是从“脏”中所生;而喝牛奶,就是说,小牛犊子一出生喝牛奶可以很快站起来;那么,其牛奶所作用在小牛犊身体里的部位就是“阴”;因为如果需要尽快的站立和跑动起来;就是需要很快速的作用进小牛犊的“脏阴”中;因为,“阳”四肢的功能,肠胃等 的动力功能就是从“阴”中所生出来的;如果小牛犊需要尽快依靠“阳”跑动起来;那么,牛奶的作用就是为“阴”;在催动阴的同时,让阳尽快散发出来;

那么,也就是许多医师所讲到,长期喝牛奶就是会使得身体长期处于一种阳气外张的状态;那么,就是说,的确是有使人变得有活力;但同时,因为“阴”长期处在一种,被调动去“生阳”的情况中;那么,于人而言,其“阴”不够紧实,所导致的就是身体内部的骨质疏松;

因为,骨头的生长是来源于“肾之积的内长”状态,身体“内长(向内生长)靠阴,外长(向外生长)靠阳”;其牛奶在作用于人体“阴”时,可以催动阳气,但是不见得就能够“固阴”;想要身体里的“脏”好,就需要保证“阳腑”的健康;所以,才会有许多饭吃七分饱,过午不食,甚至是辟谷等观念;因为就是要去尽量减缓阴阳在有物状态下的相互作用,以至于可以让生命的状态维持地更为持久点;

因为“脏”中“阴”的生成,源于“腑”;其在“腑”是的“阴”处于初始状态的少阴,在到达脏以后才表现出比较极性,能够去“生阳”的“阴”。

另外,酸碱、酸涩甜、冷热等等的相互概念,其也都是相互的;就好像水果,为什么没成熟时,大多少有甜味;那么,其中进行了交变的“果感和两味”是怎么区分其中“物质性不同”的;

为什么吃起来酸的,却其实是“碱”,就好像代糖一样,口感是甜的,但进入人体后的作用却不见得就是甜味的作用;大自然其实没有那么多的功夫去进行各种各样刻意的改变的;

如果每样东西都需要依靠“自然”去改变,那么自然就也很累;

所以,其中的酸甜等等,也都是“一气的阴阳”在作用;

一般情况下,当水果成熟时,那么,这时的“母树”就是为“阴”,因为“阴”才可以结出果子去“生阳”,才会有生养力;当然,这里我们并没有去对“往复的阴阳”情况加以细分比如少阴少阳等等;而就只是直接去利用其中的“极性规律”进行概括;

继续谈水果中酸碱等等的变化;就是说,其中酸碱甜涩等等复合性的口味上的变化;也是可以用“阴阳”的理念来进行判断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里,大概举例出一个例子,可能并不是很标准,但理解其中意思就可以了;即,因为植物也是一气的状态,所以,果子就不可能是由“第二种能量性”的作用方式去加以改变;

其中变化的,就依然是“一气”的变化;而“一气”的变化就依旧是要去“法于阴阳”的;

以及,其中自然界里能够变通的“变·动”,则就是因为“阴阳”的相对性动变,而不仅仅再只是“能量的供给性·动变”;

即,在以前,我们基本对于“运动·变动”的认知则都是为“能量的供给”方式;可在了解了“空无”以后,我们会逐渐发现,其中这个自然界中,之所以会“动·变”,是因为其中“有物阴阳的相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