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 证道公式

即,一直以来,所研究的,只是“有物相生·物与物”现象上的层级,算法、规律和联系;而比这更为基础的,就还有“无生有物”,和“无有”的万法皆空级。

三种理念缺一不可;而且还要“混而为一”,还不能够“着其一矣,以为至”,不能够仅仅只是着相在其中的“一论”之中,如此,才可以慢慢“致诘”;

这才是“一气化三清”逐渐向我们所透露的思想;

否则,守空门的就是和尚,守“炁”的就是道士;然后是学习了儒家文化,不断着相在世间各种乱象中,在乱象中往来漂泊的就是我们这些世俗之人了;

而且,现在遁守“空门·众妙之门”的和尚也不见得有几个就是真的会有了解到“什么是自然”;甚至于对“空”也不见得是能够说的很清楚;不能够说清楚,就是对中华文化了解的还不够清楚;因为他们所学的虽然重要,但也是我们文化中被默认且简化和省略掉的一部分;因为后期我们对于阴阳规律的总结,就决定了只是运用这种“一阴一阳之谓道”的思维其实就已经很好用了;只是为了有时候会推理更深层次一点的事物和对于事物的理解时,才会再次深入世界无有的一面中;而如果仅仅只是理解了空,即使是有所悟,也只是片面所悟;

而“守炁自然”的道士们,着相就也很深;因为“法自然”的“道”就只是更倾向于养生长寿;再或者就是各种的“术法传承”;与世俗太过脱节,理念已经逐渐达不到世人对于这个世界物质探索的要求;

说是本土文化,但是,也与我们民族真正对于“道·自然真相·在觉知了真相的基础上继续行进的理念”相去甚远;

只是,继承了我们民族曾经所褪去道裟的一缕衣衫;

但其真正核心的部分,而就依然还是如同碎片化了一般会被这个民族的广大人民群众中所掌握着;毕竟,这才是养龙的格局;怎么可能变成一种固定的事物,被某种事所抓住和伤害;

就是说,现在我们的佛教和道教还是会“着相和自见”的一批人;而你们要当心自己会成为师尊释迦摩尼所说的末法时代情况;因为在我们这个时期,诸位道祖和师尊他们其实是已经脱掉了袈裟的;

因为,民族的文化已经不再需要以一种分化的方式去出现了;他们是要开始去进行我们民族文化的融合了;他们已经不需要各述一职去单独讲解他们的那部分理念了;因为他们也已经不再想去做世人眼中,片面化、偏之一隅的固定形象了;有谁甘愿自己一直去被世人一直误解;

因为他们虽然看起来模样是会有所不同,但其实,内在所保有的核心理念却是一样的;因为都是“同出一脉”;是为天人合一的自然之学;因为都是同生于“道”中;

而如果,此生中,我们里的确还是有人要去出家、遁入空门皈依等等,那也便就是安之若命吧;想不通,需要依靠这样的一种方式去冷静冷静,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以其,你皈依你的空门、或者是种花家的道嫡派系,甚至是去信奉于外来的宗教,可能这是你此生的使命,有你需要执和教以及清规戒律、信仰方面的事情需要去持有和保留;

但其我是中华民族家的,既不用开宗,也不用立派;因为我无须着相任何的派系斗流,而就只是跟着众夫子,跟随着我们的人民群众化无为中,把“道”莅在这里;

是为自然种花;

而如果我产生了什么样的信仰,那么也是在已经了解到“自然”情况的基础上,去心中持敬;

因为不管怎么样,我们总需要对于眼前世界有一份客观的理解吧;因为这会使得我们在无限迷茫的状态中,提供给我们一种可以重新找回自己的状态;也不见得就是会使得我们解脱或者是某种直接利益上的福利,但就是相对会多上一种心态理念上的选择;

有谁会拒绝手里已经拿到馒头、面包的同时,同时身边还摆放着一杯热水或者冲泡好的茶水呢;

不是很富裕,但在那个时候也一定很惬意;

以其,我们有那么多聪明和头脑灵活的人,事实上对于我们的国学基础部分,随便学一学大概也就已经懂了;

因为很显然,以其“证道”,我们文化中较为核心的部分,在眼前来看,大概都已经是进行了“公式化、步骤化、以至于简化、可以为用化”;

因为,就是说,是有像数学题一样,可以一步一步地进行推证,然后将其梳理,逻辑步骤化;进而再简化;就是将“道体”无有、虚空的一部分进行改为“默认状态”;以至于达到,可以为用的状态。

小主,

而道体的虚空部分,“无有·虚空·空无”其实就是在描述一种最佳的“不阻碍”状态;没那么玄乎;学会审道之本,洞道之源就行;

可以方便,我们去解决一些比较另类的人心问题;

比如,在这好大的宇宙当中,会不会有那么一件绝对存在的物品;即,绝对存在,可以不被任何的事情干预;

我忘了自己是有在前文中提到过这个问题,还是在后文中提到这个问题了;总之,这个问题就是说,一件物品的“存在”是依靠一种提供的“神给的供给态”,还是“空无的不阻碍态”而“保有”的;

因为绝对存在,就是说,绝对的供给;甚至于超脱了“物理能量”的范畴,而就好像直接是“神给”的状态;是一种“未知·不知名”的给予态;

其实,这个问题,我们在几千年前也都已经提到和解答过了;只是换了个命题,可能大家就不认识了;

就是说,这个车轮啊,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就是说,这种“存在”的轮毂,是从“有·车轮”的方面进行思考,还是从“无·不阻碍”的角度进行思考;

“当其无,有车之用”;

即,这个“存在”的确可以存在,但它的存在,是因为“当其无”中的这种不阻碍性而产生的;如果一切都是锁死的,那你车子根本就不会动了;

无所谓“动静”,也无所谓这种“存在”:是有,还是没有;

而就只是,思考,这种绝对存在的事物,是只有当处于一种不被“阻碍和锁定”的埋藏状态时,才可以存在或者说表现出来;

无所谓是“谁给”;而归根结底的原因则都是因为“无有不阻”的这种情况,才从这个世界上“诞生”出来的;

即,是“无”的不阻性,生出了“有”;

而来到“空本位”中,我们发现,其中一切的“有”,则都是需要“无阻”的这种状态才可以生成的;

那么,就是说,以此,我们就会发现这个世界“自性本空”虚空的一面;

那么,可仅仅只是这样,我们的“道”就还差得远呢;

而在“虚空”中,我们会发现,其中“变出·显化(无所谓动静)”的部分和“变进·消隐(无所谓这个世界根本性的动静)”,其实但凡是“有”,其本质也都是“无”;

而其既然能够在“空无”中,变出“有”,那么,就是说,此时就会有另一种“有”消失;

而在“完全性的空无中”,我们也发现,其中无论是变出(阳)还是变进(阴),也都是为“无有”的状态;

这里,加入阴阳并不是说,我们要偷换概念,而是因为在“无有的虚空”中,我们并不知道“无”是动还是静;

所以,也便就是要使用上这种偏向于“中性”的词去加以描述。

可是,配合我们从一开始所认知的这种“变通”的不阻碍性,我们就知道了,其实我们认识世界,并不是从一开始的“虚空”就认知到的;

而是,从研究“有物”的两面性发现出的;

那两面性,即,“或神或能量或某种未知性事物的供给态”,和“空无”的“不阻无垢态”;

那么,我们就知道了,一切的“虚空”也并非是完全自成一体的,而是也要依赖于曾经我们对于“有物”的关注;

即,没有“有”,“无”也会没有意义。

只是,我们在了解到“无”以后,可以了解到的自然信息量更清楚一点;

因为“有·有的现象”实在是太多了,而“无”其最后就是“一”;其“无”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以道观物,以一勘十”的这种为人所需甚至运用于各行各业的这种状态。

因为“无”大概就是已经讲到这个世界的“底·见底”了;是为“众生之道邸”;是为我们众生、宇宙万物所居住的地方;

所以要爱护我们的家园;不要整天想着打打杀杀、去搞破坏、欺负人家;“道”是圆的,苍天饶过谁,出来混都是要还的,尽量还是好自为之;

“好·自·为之”;基本都是单音节词。

即,在“空无”中,“变进(阴)”等于“变出(阳)”;

而且其中“变进为阴”的部分,在我们审道之本的过程中,是为“无有”的状态;“变出为阳”的部分,在我们审道之本“空本位”的状态下,也是“无有”的状态;

以其中“空无”中“变进·无有不知动静的阴”和“变出·无有不知动静的阳”来证明这个世界的“一炁同源性”;

即,一切的“物质·能量”其实都是指代一种事物;不存在第二种能量层级的状态。如果有区分,存在区分,也是进入了“有物境”以后的分别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