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不阻无垢的虚空

即,事物因为“无”才得以“顺利变化”而变通,呈现在我们的眼前;是我们在“无”这种“‘不可·思·议’的不可描述态”,即不能够被描述以及加以定义的状态基础中,将眼前的事物定义为了“变”,并也在“变”的基础上,继续对事物做出“不异而易·空无的一气‘中’之道通的太极变化”情形;

所以,其“无”为“中”,让万有也,法自然。

其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其不是让我们看着“空无”和“变化与有”的区别,而是将二者统一起来,陷入到这样的一种“自然·天人合一”的状态中,是“无有入无间”的变化。

如此,我们也就在不断地深延基础上,渐渐知道了“世界是一种虚实和有无相生的变通状态”;

而“有无”和“有无的动静以及变与不变”等等相对的定义,不是指不同,而也是指混而为一的“相同·不异”;是同一事物、同一字体和同一虚空自体“不异而易”的分别描述;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其“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道是没有分别心的,其始终如一;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其大音希声、大方无隅、大器晚(免)成、大象无形;眼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法,无异无分;而我们所感知到的各种“觉”,都是在此“不可描述态”的基础上,行识酩酊、如梦似幻的夫物生相,乃诸相所相;

其自性本然,或以色见我,或以音声求我,是不得所去见如来,然亦如来,临在乎,无妄乎,不可多摩为者乎;

无异是所处不异,本本念念,是于无异而刻意,区加应证,何以求到哉;

其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即都在“道”中,所以无论妄不妄念,都是“空无中的变化”;

故物物来险,营矩“恕”到,其物我自在,见性而遇,发心愿“念”;如如不动,应应然,各了其事,各结妙法生缘。

其“我”,就是我们这个“道”不异而易的主体;自、我、道、气、无等所描述的都是“道”,只是因为使用环境的不同,而引用出了不同的分身代号。

所以,我们也就知道了“变与不变”也都是因为“念”;定念和念所定;还不能完全归结为“心学”,而就本就是自然而然;身心都是不异的。

是因为品物流行的变动形态,让我们对世界产生了“真切感”;

而也就是为什么在成佛后,定海神针会被收还,因为“悟空、空无”后,是已经没有了各种形状以及威力上的区分了,为“不区量和不可知和不可定义状”,为自然而然,其有就是无,无就是有;

但其世界本身究竟是“虚”还是“实”,答案依然如此,其是不能够被描述的,总之“不假”为“一气所化”就是了。

而“气”也就依然是在说变化,谓我们所定义的“自然·感·觉”。

即,这股“气”的存在,是因为“变化”,而不是直接就“有”;其人类才存在了多少年,而天地的存在和形成又经过了多少岁月;

只能说明,当我们一生下来时,就存在于一种“天造地设”的环境中;因为父母已经为我们打点好了生存的条件。

而我们的双目和身体也不过几十年再多些百余年的使用和产权,又能够了解多少呢。

即,我们生来,于各种各样的人文过往中,在脑海里就直接烙有了“存在和有”的思想钢印;裤子直接拿来穿,筷子直接拿来用,因为一切显然都已经为我们打造好了,如此各种本来就有的事物当然不值多提;

即,我们习惯了“默有”的事物形象;而其这些各种各样的事物,也就直接在我们的脑海中刻印下来。

以如此一种“默认了”的思维方式,是不足以打开这个世界真正的大门;

其这把隐藏于天地间的“钥匙”,不停地变换着它的出场方式,而我们也是直接将其定义为“时代”。

而当察觉到时代正在抛下我们,离我们而去时,也便多多少少都有些刻舟求剑的概念;

不是时代要离我们而去,而是时代在我们的面前进行着各种各样的变幻;而所能变换出的,就是“道”想让我们见识到的样子。

而“道”却自始至终都是“无”,陪同着我们在无形中一直看守着这个世间的变换。

也就是说,我们“存在的变化”本就受限于这样的一种情况;

首先它的本体是“空、无”的“绝对无阻”状态,即,这是最为彻底的一种“结论·论语”状态。

因为只有彻彻底底的“无”才能彻彻底底的让“变化”完完全全地施展开拳脚,打造出一副我们想要的样子。

而如果有“有”挡着,则我们可能还会自责于我们做不到,引发负面的悲伤情绪,被这层障碍所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