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法相天地,何以为气(三)

其五气之一的“水”在道通的情况下积藏,而其一旦积藏出成果,积藏出一定的能量,却是否又可以认为,是另一五气之一的“火”最起初时的发生之处。

而尽管其五气之一的“水”和五气之一的“火”虽然象征着两种不同的状态;但要知道的是,这些都是我们在“不异中易”出来的,而真实的却都为“一股气”。

而既然是“一股气”,便是否就可以认为,其一直处都是处于“水火二气”不断“交合”的这么一种看似混乱、但实则十分条理的序列状态中。

因为“混乱”,便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气”,或大自然的这种规律,或者乱去以自己的角度划分大自然的规律,觉得不对称才会产生“混乱感”。

而也是,我们也便就知道,于那种最初“水之积”的状态中,其我们抽象出来的五气之一的“水”和五气之一的“火”二者就是在发生“冲气以为和”的这么一种现象。

可对于外界所展现的,却都只是为同一种不异的状态,因为就是“一股气”,只是我们“易”出了不同。

而后,我们再次开始定义,定义“水为积”的是“阴”,是使得物体“实化”的这么一个形成过程;而“火为通”的是“阳”,是“化虚”的这么一个过程。看得见的,为实化,为阴;看不见的,为化虚,为阳。

而能够从前到后,由始至终,扭转其“水为积”到“火为通”状态的,或者说,于外界中,我们所看到的“一股气”的模样逐渐发生变化,就便是“水火、阴阳”之间的平衡渐渐在“一气”现象中,发生了调转。

而也根据我们之前所考虑的条件:其便是,究竟是谁在协调、调解“水火之间”“虚实之间”,“气”的比例;因其世间无论变成什么样子,哪怕是一片混沌,其也都是自然,不存在是否失衡的状况。

而能够代表、体现其整个“平衡”“冲气”调转过程的,这么一个“注象、释象”型的符号,那么它该有多么重要;因为如果我们连由水火之间“冲气以为和”的这种平衡性的标准都不了解是谁的话,那就永远也别想在“水火、阴阳”二气之间的斗争中停息下来。

而既然,这些如此不同的“气”,都是我们在“不异中易”出了此般区分,那么把握其“阴阳二气”“水火二气”“虚实二气”甚至“寒热”等等诸多物理概念平衡的,也必然就只能是这股“气”的本身;

因为无论何时,事物所展现的状态,在外界看来,也都是处于“阴阳二气”平衡的物理阶段,因其本就是“一气所化、一气并作”的这样一种情况。

而这种,描述“气”时时刻刻好像都在“冲气”,但时时刻刻对外又只表现出其一种状态的,我们称之为“木”;

即,既能时时刻刻描述“阴阳、水火”二气在自然变化中的“冲气”比例情况,又能体现事物“冲气以为和”甚至物极必反状态的就是“木”了。

但相比之下,对于自然界来说,其便是不存在所谓的什么平不平衡,而也只有对于“人”来说,才会有我们所渴望的平衡。

所以,其我们必然还是要回归到自身“以人为本”的视角中。如此,我们也便渐渐的、将我们所渴望的,那份甚为稀有、能够为我们所用的“冲气以为和”的平衡,用“木”来表示。

而同理,我们也就知道了,确实是有这股“气”在展现自然“阴阳”的调和状态;而这股“气”是什么;这股“气”就是“道”,就是“无量无相”;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寿者相”,就是“我相即非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相”。

所以也可见得,其五气之一“木”特征,是多么接近“道”的无相和阴阳品性。

而既然,我们知道了是“道”和“木”在调控,展示出诸多事物之间的平衡问题,那么其为什么会在突然之间,由这种“水为积”的“平衡”会被干扰到“火为通”的化耗状态;

用“阴阳”的概念说,就是“物极必反、寒极生热”;

而还原到“五气”当中,又究竟是谁扭转了事物原本的状态,达到了“生火”的状态;

而这,就又要牵扯到一场“金、木”之间的博弈;

即此刻当中不断“成形”的事物,也只有成形了的事物,会对自身或其他成形了的事物造成影响;其就好像我们讲的“实与实”之间会发生挤压等等状况。

但反观现实,那样东西不是处在“成形”当中。

而其“金”就是说,只要是将“象:显化”出来的都是“金”;

是“土生金”;

而哪怕是个正在成长的孩子,但并不影响,因为此刻他是处在“成形”的状态;

“成形”并不代表固定;尽可能地我们要把概念抽象起来,而不是混淆起来。

因为此刻间的“成形”,就是在为下一秒时的“形成·金生水”奠定基础。

而扭转“水火”两者之间的平衡,我们换一种方式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即,也正是五气之一的“木”:对应“道”的这种调节阴阳平衡的本领逐渐强盛发生了变化,才达到、或展现出了扭转局面的“生火”状态;

即,这股气,已经再不像它刚出生时,那么柔弱了,渐强渐实的“木气”,就使得它对于“水火二者冲气”的状态把控和体现力更强,通阳化气。

但同时也说明一点,“道”,我们五气之一的“木”本来就具备这种在通气中“由水而生,强实为木”的特征,只是在它“作强”、“水为积”的“阴”之阶段中所表现出来的性能并不是特别明显。

而阐述到这里,我们也对“木”就有了大概两方面的理解,一方面是阴阳理论,即“成形”了的事物自我规律性的扭转局面,物极必反,寒极生热的这样一种一阴一阳之谓道的现象;

另一种则是:调节“阴阳(水火)”平衡的“木”,获得了属于它自己的独立“五气”视角,类似于“道”对于“阴阳”更好的“统调力”;而不再是让“水火、阴阳”二者在其中进行对立般的相互之间的“制衡、拉扯、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