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有生于无,变不离宗

但,以其紧箍一脉的道统思维,虽然是,对定格般的物质变化世界描述非常妥当,对于“虚无、空、实”等描述十分授详;但,自始至终,却依然不能为人心所受用,其便是仍旧于人性中缺少一股力量。

即,其可以,以此在“求圆满、完整”的过程中,无限趋于“无和空”般的圆满、完整境界;或者即使是达到了“无和空”般的圆满境界,却也始终没能形成一股:让一个人“在圆满、完整、或者说相对圆满、相对完整的智识思维中继续行进”的力量。

而这种能量恰巧却是:用“一只脚”不能够走出来的;即,因其太过统一,而不生;而也因其太过统一,恐怕还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其长久和更多方方面面的发展;

可能,我们有人会觉得圆满、完整后,一切不就是又会损或者变动吗?

这是站在道已经“有”了的部分角度中看待事物,损有余而补不足,但真正的“道”难道就真的以此而缺少了吗,肯定不是,其重在变化。

小主,

一个在内心中追求到“无和空”这种圆满境界的人,难道其真的就只能是一直停留在这种索然无味的境界了吗?肯定不是。

因为,我们所得知的:“道”,其便不就是在此等的圆满、完整中,一直变化吗;当然,道是不存在圆不圆满这一说的,道就是道,自始至终都完整。

其便是如同守恒般的动态存在,无论怎么变,也依然万变不离其宗;因其便是一直以来,都是在圆满和完整中行进,而这也正是纯粹的“无和空”所欠缺的性能。

“无和空”能够看守、看到一切,但其却也依然不具备“道”的另一番变动性能。

纵然“无与空”高深莫测,但其,却依然不能够完全作为“人性在输出生命这一阶段”中的推动点;因其是“空”的,是“无”的,是没有作为的,是没有变动能力的,是一种死守的状态,缺乏活力;

所以,其也必然不能够完全为我们大多数人所接受;其所欠缺的,正是一种能够在“完整、圆满”中继续行进、变动的力量。

而“慈悲、善”也都只能作为补充和调整时的出发点,却不足以化解为一股如同“恒量”般、永不肢解的变动能量。

……

抛出了两个问题,即:

虽然其“空”是具备着和“无”一样的性能,将世间的一切变化和实相无相看得很清楚,但,按照大多数现代人对“空”的理解,其不过是让大脑处在:如同器械般,去透视和审视“物质世界”有或没有的变化阶段。

可能有人便会说了,难道这还不够吗?

对于一台机器是够了,但对于一个人而言,不够。

我们所讲的“道”、或者说“公道”、“无”的思维能力,不是只是说:“有”或者“没有”,它所指的永远不会是其中一面,而也非只是去看“有”“没有”之间又是如何进行何种缘起性空般的变化过程的;(这是科学要做的事。)

而是说,去同时看守“有”或者“没有”两种状况程度的思维方式,其不仅为“对照”,且还在“看守”;即,永远都是展示给你三种状况,即:“无、空”、有、没有。换个说法,就是:太极、阴和阳;

没能突破这一层面,就是不足以达到:人为万物之灵的思维程度,就是一只脚在走路,而就只能是单纯地停留在机械般的“空”之阶段:零和一;

而也就不能够再称之为“正法”,很明显其思维就是一边倒的方式,“正法”必定也是具备了这种“第三间思维能量”,即:同时看守事物的两面性,才能称其为“正”,正眼法藏,中道恒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