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长安城中却洋溢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大街小巷张灯结彩,红红的灯笼在凛冽的寒风中摇曳,仿佛是跳跃的火焰,给这寒冷的冬日增添了几分暖意。街边的店铺里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各种精美的丝绸、陶瓷以及特色小吃散发着诱人的香气。人们穿着厚厚的棉衣,在街头巷尾穿梭,欢声笑语不断,似乎寒冷也无法阻挡他们迎接新年的喜悦。远处,还有一群孩童在雪地里嬉笑打闹,堆着雪人,那雪人憨态可掬,宛如一个守护长安的小卫士。
皇宫之中,更是一片喜庆的氛围。宫殿的屋檐下挂着巨大的红色宫灯,宫灯上绘制着精美的图案,龙凤呈祥的画面栩栩如生,仿佛随时都会腾飞而出。庭院里的松柏树上系满了彩色的丝带,随着微风轻轻飘动,宛如翩翩起舞的仙女。御花园的湖面结上了一层薄冰,冰面上偶尔有几只小麻雀蹦跶着,像是在滑冰玩耍。
李世民坐在太极殿内,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心中却在思索着国家大事。此时,李承乾、李泰、李治三位皇子前来觐见。
李承乾上前一步,恭敬地说道:“父皇,儿臣听闻吐谷浑国王诺曷钵即将来长安朝见,此乃大事,父皇可有诸多安排?”他眼神专注,深知吐谷浑在边疆局势中的重要性,作为太子,自然要对这类事情上心,犹如一位忠诚的守将,时刻关注着边疆的动态。
李世民微微点头,说道:“诺曷钵此来,朕已有考量。吐谷浑于我大唐边疆稳定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朕欲将弘化公主下嫁于他,以结秦晋之好。此乃和亲之策,如同一根坚固的纽带,将大唐与吐谷浑紧紧相连,可保边疆安宁,促进民族交流。这就好比是在两国之间种下一棵和平的大树,日后定能结出丰硕的果实。”
李泰眼睛一亮,笑着说道:“父皇此策甚妙。这诺曷钵若能娶得弘化公主,必对大唐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就像那鸟儿得了珍贵的巢穴,定会悉心守护。日后吐谷浑定会成为我大唐在边疆的得力助手,与我大唐携手共进,抵御外敌。他要是敢有二心,那可就是自毁巢穴,得不偿失咯。”他心中暗自盘算,若能在这和亲之事中再出些妙策,定能在父皇面前更受赏识,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在朝堂上春风得意的模样,就像那中了状元的书生,风光无限。
李治眨着天真的大眼睛,好奇地问:“父皇,为什么要把公主嫁给他呢?公主会不会不愿意呀?”他单纯地想着公主远嫁他乡,心中满是同情与疑惑,小脸蛋上写满了担忧,仿佛公主已经在他眼前泪汪汪地诉说着委屈。
李世民耐心地解释道:“稚奴,这和亲之举,乃是为了大唐的长远利益。通过联姻,可使吐谷浑与大唐亲如一家,减少纷争与战乱。弘化公主深明大义,她定能理解朕的苦心,为大唐的和平奉献自己。这就像那蜡烛,燃烧自己,照亮大唐与吐谷浑的和平之路。公主虽柔弱,却能担起这保家卫国的重任,如同那小小的萤火虫,也能在黑夜里发出明亮的光。”
李承乾思索片刻后说道:“父皇,儿臣以为在诺曷钵来朝期间,当以最高规格接待,让他感受到大唐的威严与盛情。可安排盛大的宴会,展示我大唐的歌舞、美食与文化,令他心醉神迷。这接待之事,就如同一场精彩的大戏,要让客人看得尽兴,流连忘返。我们要让诺曷钵觉得,来到大唐,就像到了人间仙境,乐不思蜀。”他挺直了腰杆,言语间尽显沉稳,脑海中已在构思宴会的细节与流程,仿佛已经看到宴会的盛大场景在眼前一一展开。
李世民赞许道:“承乾所言甚是。此事需精心筹备,不可有丝毫差错。还要挑选合适的嫁妆,既要彰显大唐的富足,又要符合吐谷浑的风俗习性,让公主嫁得风光,也让诺曷钵满意。这嫁妆就像一份珍贵的礼物,传递着大唐的善意与友好。这嫁妆得像一把万能钥匙,既能打开诺曷钵的心门,又能让吐谷浑的百姓感受到大唐的魅力。”
李泰赶忙说道:“父皇,儿臣愿参与筹备之事。儿臣府中有几位熟知吐谷浑文化的幕僚,他们定能在嫁妆挑选与宴会安排上提供有益的建议。儿臣就像那即将上场的棋手,迫不及待地要在这和亲的棋局中落下关键一子。儿臣这几位幕僚,那可是深藏不露的高手,就像江湖中的大侠,一出手便能定乾坤。”他满心期待地看着李世民,渴望得到应允,眼神中透着急切与兴奋,就像等待主人发令起跑的骏马。
李世民看着李泰积极的样子,说道:“既如此,泰儿便与承乾一同操办。但切记,一切皆要以和亲和睦为宗旨,不可因私废公。你们二人当如车之两轮,推动此事顺利进展。你们俩可得好好配合,别像两只斗气的公鸡,把事情搞砸了。”
李承乾与李泰齐声应道:“儿臣遵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