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都是些什么事呀!
到现在想起那天被人通知去公公婆婆家,看到公婆都穿着贴身衣物,家里家徒四壁,甚至连一片遮羞的棉布都没给留下,谁又知道她当时那飞扬又庆幸的心情。
幸好她没有嫁进卢家,还好她男人是个继子,要不然就卢家现在的情况,他们夫妻俩还不被扒下一层皮来。
最后江海虹还是无奈的离开了大儿子家,随后回家属院开始在纺织厂家属院悄悄的打听谣言来源,查了两天,也没个结果,只好去闺蜜佳妮家匀了五百块,才回家里交了差。
而在洋槐树村这边,杨英像往常一样该上工上工,该回去回去。只是这几天她也有些焦躁,京市那边没有丝毫消息,爷爷的事就像是没发生过一样,不行,她有些等不及了!
想赶紧抽空再去镇上一趟,看看还有没有电报或者电话信件什么的。不相信杨忠钦会对爷爷的事阳奉阴违,就怕出了什么意外。
第二天一大早,上工的广播还没有响。杨英就去了成村长家,知道杨英想去镇公社,成村长爽快的开了介绍信。
不是成村长双标,这个杨知青真的就是他老成的福星,且不说她提出的三进院的创收计划,就说他刚刚搬进三进院,其他的知青,不管是下人房这边的,还是老知青点那边的,呼呼啦啦的就把刚改建好的三进院,加上杨知青捐出来的一个后罩房小院,住的满当当的。这几天他收钱都收到手软,谁说知青们穷的,就这一次,最穷的韩招娣韩知青都在后罩房小院里挑了独立的一大间,就说他们穷不穷吧,人知青再穷也是城里来的娃子,哪是他们这些泥腿子可比的?
杨英骑自行车到镇上邮电局的时候,邮电局还没有开门,问了一个供销社上班的大姐,听说还要二十多分钟才开门,想了想就去了国营饭店。
停好自行车,杨英走进国营饭店,里面已经有不少人了。服务员们穿着蓝色的工作服,戴着白色的帽子,正忙碌地穿梭于桌椅之间。客人们大多是附近的居民或者赶路的行人。
早餐的香气弥漫在空气中,有热气腾腾的米粥,白花花的馒头,还有金黄酥脆的油条。 杨英找了个空位坐下,一个年轻的服务员走过来,收拾了桌上之前客人吃过的碗筷和小碟子。脸上带着淡淡的微笑问道:“同志,你想吃点啥?自己去打餐窗口去排队。”
杨英看了看菜单,说道:“一碗粥,两根油条一个肉包子。等下我自己会去拿的,谢谢!”
服务员很快收拾好桌上的残羹剩饭,杨英去把自己要的东西端了上来慢慢的吃了起来。
这时,旁边桌上一个大叔正大声抱怨着肉包子越来越小,肉馅也少了不少,价格却没变。服务员不耐烦的解释说是原料成本上涨了,就现在猪肉一大早就没有了,你以为是你想买就能随便买的?有本事自己去买一斤回来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