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字迹不仅显示了考生的书法功底,更反映出他心态的沉稳和用心。
“这字写得真好,”宇文泰宰相低声自语,“心无旁骛,方能写出如此笔墨。
接着,宇文泰宰相细细阅读萧谨言的答卷。首先是治国理政的题目,萧谨言从历史典故入手,引用前朝处理边疆问题的成功经验,结合时下局势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宇文泰宰相点了点头,心中暗自称赞:“思路清晰,论据充分,不愧是有备而来。”
继续往下看,萧谨言对经济政策的论述更是让宇文泰宰相赞叹不已。他从土地改革、税收政策、农技推广等方面提出了详细的方案,每一条都论证有据,数据翔实。特别是结尾处对政策长远影响的分析,更显示出他对国家大局的深思熟虑。
“此子真是难得的人才,”宇文泰宰相心中感叹,“不仅有见地,更有对国家的责任感。”
当他读到萧谨言对经史子集的论述时,更是为他的博学多才所折服。萧谨言引经据典,文中融汇了儒家经典、道家思想以及兵法谋略,逻辑严密,构思巧妙。
宇文泰宰相眼中闪过一丝欣赏的光芒:“此卷真乃精品,不仅展示了考生的学识,更显示了他灵活的思维和广博的见闻。”
最终,宇文泰宰相合上答卷,心中已有定论。他对身旁的官员们说道:“此卷之答,不仅字迹工整,文笔犀利,更是见解独到,论证有据。这位考生,确实是一位难得的人才。”
独孤皇帝端坐于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上,手中正仔细翻阅着萧谨言的试卷。他时而轻轻点头,时而眉头紧锁,似是在思索,又似是在衡量。不多时,他放下试卷,脸上露出一丝赞许的笑容。
他叫太监王喜扯掉封印,查看是哪位学子?
“殿下,是永州学子,萧谨言。"
"萧谨言,进殿!" 皇帝威严的声音回荡在大殿之中。
萧谨言步伐坚定,神色从容地走到殿前,向皇帝行了大礼。独孤皇帝微微抬手,示意他起身。
"萧谨言,你的改革策略,简直是一针见血,深得朕心。" 皇帝的声音透着赞赏,"你提出的税制改革,不仅减轻了百姓负担,更能增加朝廷收入,使国库充盈。这样的见解与谋略,真是难能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