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公:“此正是要将三者结合成阵的意义所在。吾设想一种阵法,阵前以步卒为盾。精选强壮而纪律严明的步卒,组成数层方阵。最前排的步卒皆持巨大的盾牌,盾牌相扣,缝隙极小,宛如铜墙铁壁。第二层步卒手持长杆兵器,或为长枪,或为秦墨刀,从盾牌的缝隙间刺出,防范敌军骑兵的靠近。”
尉缭的眼神中满是专注,脑海中似乎已经浮现出了这个阵法的雏形。
黄石公继续说道:“在步卒方阵的两侧,则部署轻骑兵。轻骑兵伺机而动,当敌军前来攻击步卒方阵之时,轻骑兵便如灵动的游蛇,从侧翼杀出。他们以快马和精准的骑射,攻击敌军的弓箭手或者侧翼较为薄弱之处,打乱敌军的进攻节奏。”
尉缭沉思片刻,说道:“此轻骑兵的运用妙极。不过,若要给予敌军致命一击,重骑兵当在此时出动。可将重骑兵隐藏于步卒方阵之后或者山谷等隐蔽之处。待敌军被步卒的防御和轻骑兵的袭扰搅得阵脚大乱之时,重骑兵如雷霆乍惊,奔腾而出。重骑兵凭借其强大的冲击力,直捣敌军中军或者薄弱之处,一举冲垮敌军的防线。”
黄石公轻轻摇头:“重骑兵的出动时机需精准把握。若是过早,敌军尚有余力应对,重骑兵恐会陷入敌军的陷阱或者被敌军以人海战术消耗;若是过迟,则会错失战机。”
尉缭深以为然:“先生之顾虑甚是。故而在阵法之中,当有信号之设置。或为号角,或为旗帜。步卒方阵之中需有指挥之人,密切关注战场上的形势。当轻骑兵成功地使敌军出现混乱,且敌军的防御力量开始分散之时,便是重骑兵出击的最佳时机。”
黄石公又道:“此阵法的进退亦有讲究。若要前进,步卒方阵需稳步前行,保持阵型的完整。轻骑兵在两侧灵活游动,掩护步卒方阵的推进。重骑兵则需保持适当的距离,随时准备冲锋。而若要后退,步卒方阵不可慌乱,依然要以盾牌防御,轻骑兵则要进行掩护射击,阻挡敌军的追击,重骑兵断后,防止敌军的骑兵乘势追杀。”
尉缭补充道:“还有这阵法在不同地形下的变化。于平原之上,此阵法可舒展而开,各兵种发挥空间较大。但若是在山地或者狭窄的谷地,步卒的防御阵型要更为紧凑,轻骑兵的行动则要更加谨慎,重骑兵的使用可能需酌情减少,或者选择更为合适的出击路线。”
黄石公望着远方的山峦,似乎看到了那阵法在不同地形上的变幻:“在山地,轻骑兵可利用山地的沟壑与树林隐藏身形,对敌军进行偷袭。步卒则可占据有利地势,构建防御工事。若敌军的骑兵想要上山攻击,步卒的远程武器可发挥作用,轻骑兵再适时出击,打乱敌军。”
尉缭接着说:“而在狭窄的谷地,步卒可以形成多层的纵深防御,将谷地封锁。轻骑兵在谷口两侧进行警戒,重骑兵则隐藏于谷内的转弯之处。当敌军进入谷地,轻骑兵首先攻击谷口的敌军,使其拥挤在谷内,然后重骑兵杀出,将敌军分割歼灭。”
两位兵法大家沉浸在这兵种结合阵法的构建之中,仿佛已经置身于千军万马的战场之上。公子华则招来护卫军各统领认真听讲。
黄石公突然问道:“那此阵法之中,各兵种的数量比例又当如何?”
尉缭沉思片刻,说道:“这当依各国的国情而定。若一国马匹众多,且精于骑射之人不少,可适当增加骑兵的比例。然步卒无论何时,都应占据相当的比例,以作根基。吾以为,大致可为步卒六成,轻骑兵二成,重骑兵二成。”
黄石公沉吟道:“六成步卒可确保防线的稳固,二成轻骑兵能灵活地进行袭扰和侦察,二成重骑兵则作为决战之利器。然,这兵种的训练亦不可忽视。”
尉缭表情严肃:“步卒的训练,首重纪律。步卒需严格听从指挥,阵型变换熟练。要训练他们在面对敌军的冲锋和箭矢时,不慌乱,坚守岗位。”
黄石公点头:“轻骑兵的训练,当注重骑射技巧和马匹的驾驭。轻骑兵需在高速奔驰之中准确地射出箭矢,并且能够灵活地控制马匹,进行各种战术动作。”
尉缭接道:“重骑兵的训练更是艰难。战马要适应重甲的负荷,骑士要熟练掌握在重甲之下的战斗技巧,包括如何有效地挥动武器,如何保持冲锋的阵型。”
两人的讨论从兵种结合阵法的构建,又深入到了各兵种的训练细节,每一个环节都考虑得细致入微。
良久,尉缭望着天空,长叹道:“兵者,凶器也。”
黄石公也一脸感慨:“然天下纷争,若无强大之军事,又何谈保国安民。吾等钻研兵法阵法,亦是希望能以战止战,早日还天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