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两侧,一座座免费的大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很快,书声渐次响起。
学堂里,先生们皆是博学多才之士,有的精通经史子集,仿佛能穿越时空,将古人的智慧娓娓道来;有的擅长算学天文,能带领学生探索宇宙的奥秘。
他们耐心地教导着那些衣衫褴褛却眼神炽热、充满渴望的孩子们。
不论出身,只要踏入学堂,知识的甘霖便会毫无保留地倾洒下来。
同时,免费医馆也敞开大门,药香四溢。
郎中们医术精湛,为伤者清创缝合,手法娴熟得如同行云流水;
为病者号脉施药,精准判断病情,难民们的病痛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缓解,那些原本绝望的眼眸中,也渐渐重燃希望之光。
工坊区一片忙碌景象。难民们依照编排,五户一小队紧密协作,各司其职。
有的擅长纺织,纤细的手指在织布机上穿梭如飞,不一会儿就能织就绚丽多彩的布匹;
有的精通木工,斧锯翻飞,伴随着“嗡嗡”的声响,就能打造出结实耐用的家具。
二十户组成的大队统筹小队事务,合理安排生产节奏;
一百户的集体又进一步整合资源,与周边协作,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
而规模最大的一千户大集体,则如同坚实堡垒,稳稳地支撑着整个生产体系。
每个大集团自成体系,村落沿着大道有序分布。大道边村子中央,免费学堂与医馆是守护村民的精神与健康支柱。
工坊内,叮叮当当的劳作声从早到晚不绝于耳,生产的货物种类繁多,品质上乘。
不仅如此,大集团还轮流前往大名府城经营商铺,绸缎庄、粮油店、杂货铺等一应俱全。
这些工坊商铺的收入虽归梁山军,但梁山军公正严明,每月依功按劳给各个大集体发放工资,让大家劳有所得,干劲十足。
梁山军将士们也没闲着,他们穿梭其中,或是帮着工坊搬运重物,那力气大得能扛起一头牛;
或是在学堂教授军伍知识,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保家卫国;
或是在医馆维持秩序,确保病人能安心就诊。
贾宝玉时常亲临视察,关心难民生活,鼓舞大家共渡难关;
卢俊义则负责统筹调度物资,确保每个环节顺畅运行,不出现一丝差错。
在这套井然有序的体系下,难民们逐渐安定下来,从最初的流离失所变得安居乐业。
他们心怀感恩,青壮年纷纷报名参军,壮大梁山军队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孩子们刻苦学习,立志回报这片给予他们新生的土地;
老人们在医馆调养身体后,也力所能及地帮忙照料孩童、传授手艺。
王熙凤站在村口,望着这生机勃勃的村落,嘴角泛起了欣慰的笑意,这片土地在患难重重。
未来必是一片光明,而梁山军与百姓携手的传奇,必将继续书写下去。
在这乱世喧嚣之中,大名府仿若一处遗世独立的净土,纯净而美好。
这里全然没有外界的奸商横行、坑蒙拐骗,也不见那扰人心神的名利之争,百姓们安居乐业,怡然自得。
大名府的独特,源自其别具一格的管理模式。
日常事务并非依赖少数权贵,而是由老百姓自发轮流管理,真正做到了人人平等。
无论出身贵贱、财富多寡,每个人在集体决策中都有发声的机会,为家园的建设添砖加瓦。
由于连年征战,男女比例严重失衡,王熙凤在大名府实行一夫五妻制,最多可一夫十妻。
但严禁家族联姻,夫妻都需要双方同意才可以登记在一起。
由于一夫多妻制,王熙凤规定男方可以不理不睬,但不得休妻。女方可以休夫,自由追求新生活。
王熙凤也是一把管理的好手,她在每两个千人大集团中间。
特设一支 500 人的衙役兵营,与 200 娘子军。其中,200 名精悍的骑兵负责机动作战、快速驰援;
200 名稳健的步兵用以稳固防线、近身搏斗;
还有 100 名装备先进燧火枪的火兵,关键时刻可凭火力制敌。
这些士兵平日里与大集体中的民兵携手巡逻、一同训练,守护着大集体的安危,为往来商路的百姓保驾护航,保一方安宁。
这边贾宝玉更是在大名府与曹县的大道边,每隔二十里。
花荣,关胜,刘唐,张清,杨志,张横,杨雄、石秀、萧让,曹正为主将。
裴宣,邓飞、鲍旭,欧鹏、孟康、侯健、陈达、杨春、郑天寿、陶宗旺为副将。
各领 2 万精兵。驻扎沿途大道边险峻山寨上与途中城池边,守护这一路安全。
扈三娘更是让娘子军自行挑选军营,每个军营分兵 1500 到 2000 娘子军。
大名府,这片乱世中的乐土,正以它独有的魅力,承载着希望,向着未来稳步前行,续写着梁山军与百姓携手共进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