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9章 ,/.

徐凤鸣听他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唱歌,转头看他:“胡太医是塞北人?”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胡濯尘说:“年幼时跟着祖父四处行医,当过一段时间行脚医,有幸来过一次塞北,听草原上的人唱过,所以学了一两句。

这是鲜卑民谣,用汉语翻译过来叫《敕勒歌》”

徐凤鸣:“那胡太医会唱吗?”

“会是会,”胡濯尘有些拘谨:“只是我唱得不好,这首歌得他们草原上的人才能唱出那种明朗豪爽的感觉。”

姜冕诚恳地说:“可是我觉得胡大人唱得挺好听的。”

胡濯尘终究是年纪小,被姜冕跟徐凤鸣你一言我一语这么一说,脸已经红了。

“公子,到了草原了,接下来就得小心了。”一直没说话的郑琰说:“草原上不但风景好,这草原上还有人呢,这里的人爱他们的草原,对我们这种人可不怎么友好。”

郑琰说得没错,这塞北草原总共有十几个部落种族,跟中原各国一样,这些部族之间也互相通婚和争斗。经过几百年的融合吞并,到得如今,那些种族少的人被慢慢地吞并和融合在了其他民族当中。

现在主要以氐人、羌人和东胡人三个人数较多的部落为主。

这些游牧民族的人其实挺讨厌的,自大晋建国之日起,便一直游走在边境,时不时地打劫边境城镇,虽然大部分是为了生活所迫,但也真的是扰得人烦不胜烦。

几百年间,边境城镇已经被这些部落骚扰过不知道多少次了,朝廷也派人来打过,然而这些人每次抢了东西就走,等大军赶到的时候,早就跑得没影了。

文帝时期,曾经组织过一场大的战役,聚集了几十万大军压境,然而这些人居无定所,躲进了雪山,几十万大军撵出去几百里,愣是连人影都见不着。

然而等大军一走,他们又探出头来,跟在军队后面挑衅,等大军调转枪头回去,他们又跑进了雪山。

后来启国北方建了国,几百年间,启国对这塞北各大部族的人也头疼。

这些人是属狗的,总是不厌其烦地要来骚扰,你打他就跑,等你一走,他又凑上来讨人厌。

俗话说攘外必先安内,启国国君自然也明白,要想征战中原,首先就要把这背后的心腹大患给解决了。

要不然指不定哪天你在前方打仗的时候,他在背后来给你一刀。

针对塞北草原,启国这几百年来一直在想办法。

最后发现他们还真对这些人没办法,这些人秉承着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十六字方针。利用他们对草原地形的熟悉,愣是遛狗似的,活生生遛着启国大军毫无办法。

经过数代国君对这些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以及草原地形的研究,最后花了近一百年的时间观察和研究,终于制定了一套完整的作战计划。

六十年前,公孙止带着大军深入草原,凭借着精密的作战计划,和对地形的熟悉,一路追到草原深处,愣是将这些藏在阴山腹地里的家伙揪出来挨个打服了。

最后老实投降,心甘情愿臣服启国,老老实实朝启国纳贡。塞北草原,也终于纳入启国领土。

也就是那一次战役,让公孙止在启国君民中名声大噪,成为了启国的战神。

他们到的第一个地方,就是羌人所在的村庄。

几个人还未进村,就有人瞧见他们马车上挂着的药囊图案,待几人进了村后,郑琰摆好了台子,便有人上来询问他们是不是大夫了。

这时候徐凤鸣才后知后觉地反应过来,忘记最重要的一件事了——他们都不会说这些人的话。

徐凤鸣:“……”

姜冕:“……”

两人面面相觑,同时看向郑琰。

“不要看我,”郑琰莫名其妙:“我也不会。”

于是徐凤鸣又看向胡濯尘:“胡太医,你会吗?”

胡濯尘:“会一点。”

说罢,他朝那询问的人说了几句话,随后那人坐在了胡濯尘对面,伸出手来搁在案几上。

胡濯尘一边把脉,一边时不时地跟那人说一两句话。

徐凤鸣看他说话语速流利,哪里是会一点,分明就是资深翻译。

徐凤鸣自觉拿出笔墨,坐在一旁帮胡濯尘记录,写药方。

这时那人又说了几句什么,徐凤鸣一边写胡濯尘报出的药名,一边问:“胡太医,他说什么?”

“他说已经好久不曾有游医来他们村庄了,”胡濯尘把完脉,又示意那人张嘴,随后点点头,示意他闭上嘴:“他们村子里有很多人生病了,我们来了,他们就有救了。”

徐凤鸣:“他们平时看大夫很困难吗?”

胡濯尘:“塞北太广阔了,平时很少有游医来,这个村子太过偏僻,要看病要么就等游医来,要么就要去我们启国的几座城池里,只有那里才有大夫。”

姜冕:“这偌大的塞北草原,竟然找不到大夫?”

“很少,”胡濯尘说:“而且大夫都是从南方或是启国来的,一般来也是做游医。看完一个地方就换一个地方,将整个塞北所有的部落村庄走一圈,加上治病开药,有时候可能要一两年时间。因此这里的人想要看病,很难。”

姜冕:“那为什么南方的大夫不愿意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