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6章 交国玺

他们令人表态后,秦狄眼神示意。杨公公挥手,宝座下的两名小太监上前,接过他们手中的托盘,来到杨公公面前。

杨公公先后查看了一番,确定里面没有什么机关暗器后,这才亲自将两枚玉玺送到皇帝面前的龙案上。

锦盒被打开,杨公公捧起其中一块玉玺,角度倾斜,露出了下面的字。秦狄点头后,他在提前准备好的纸张上加印,再次验证玉玺的真实性。

确定两枚国玺的真实性后,秦狄心中泛起一股得意。现在两枚国玺在自己手中,意味着中山国和吐蕃的疆土,真正属于了汉朝。

他在宝座上暗喜的时候,下面两人十分忐忑。对他们来说,空气在这一刻像是凝固了一样,时间过的特别缓慢。别的不怕,现在就担心秦狄言而无信。

“二位王侯之忠心,日月可鉴,朕深感欣慰。杨光,宣旨。”

“诺。”

杨公公应允一声,有小太监将圣旨捧了过来。殿内文武百官齐刷刷的跪倒在地,恭迎皇帝圣旨。

圣旨一共两份,一份属于查石邑,另一份则属于裘原。

内容格式基本一致,开篇一些常见的说辞,什么承苍天恩德,朕如何如何。随后便是对两人做出归属汉朝的行为进行毫不吝啬的夸赞以及肯定,最后才是重点,那就是敕封。

按照之前的约定,两人分别被敕封为吐蕃王与中山王,世袭罔替。两国疆土纳入汉境,由朝廷派兵戍守边疆,百姓享汉政令,遵汉律法,免征三年赋税。

小主,

旨意宣读完毕,两人接下圣旨谢恩,悬着的那口气可算是吐了出来。

为了让他们感受到被重视,同时也为了像那些犹豫着要不要归属汉朝的国家表态,秦狄起身,从宝座上走了下来。亲自将两人搀扶起来。

看着面前两人,秦狄面露笑意,挥挥手,杨公公捧着一个托盘来到皇帝身后,里面放着的同样是一个精致锦盒,里面装着的便是专属于查石邑的王侯印信。秦狄捧起锦盒,送到吐蕃王面前,开口道:

“接下这枚王印,今后便是朕的臣子,吐蕃百姓之寄托,还需卿与朕共同承担。”

吐蕃王面露凝重,跪地参拜后,双手举过头顶,高呼道:“查石邑定会与陛下同心同德,效忠陛下,后世子孙万代,皆会效忠汉室皇族。”

秦狄满意的点点头,杨公公赶紧接过小太监手中的另一个托盘,送到皇帝面前。他再次开口,嘴里词汇稍有变更,大概意思基本都一样。

裘原大礼参拜,说了些感人肺腑的话,接下王印。

两人起身后,秦狄更是亲自为他二人引荐朝中文武百官。

他们来的也是时候,如果敢在秦狄刚刚返回京都的时候来,秦狄真就无法亲自为他们引荐,原因也简单,那时候的满朝文武,他自己都认不全。

现在的引见,无非就是走走形式,让满朝文武记住这两位新的王侯。对他们二人来说,也就只能记住三省六部的主要官员。除非记忆力超群的人,否则谁也无法在这么短暂的时间内记下所有人的长相名字以及官职。

早朝结束,秦狄返回延禧殿。吐蕃王与中山王并未再次得到皇帝召见,于是也返回了鸿胪寺。

对他们来说,不见也好。尽管来之前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亲手将自己的国家交到另一个人的手中,还需要点时间适应适应,顺便平复复杂的内心。

延禧殿内,秦狄望着摆在面前的两国玉玺,嘴角泛着笑意。用两枚王印换两枚国玺,这笔买卖绝对划算。心中虽然这么想,但想要获取两地的回报,秦狄还需要先投资。

其实这就是和做生意一个道理,没有那么多空手套白狼的便宜可占。就拿当初的越国来说,看似是空手套白狼,实际前期的投入非常大。一国之君亲赴战场,就已经承担了极大风险,大军粮草和银钱的投入同样数不胜数。万幸他灭了越国,才得到了一笔极为可观的财富。

与那些财富相比,民心才是最大的收获。海州和渝州经过这几年的治理,基本已经与大汉融为一体。本就是同宗同源,接触起来没有那么多的麻烦事。

见皇帝眉梢眼角都闪露着笑意,杨公公适时开口道:“恭喜陛下,贺喜陛下,今日吐蕃与中山两国顺利归属我朝,我朝的舆图又该换新了,真乃天大的喜事啊。”

“确实值得庆贺,你去将大夏与越国的国玺取来。”

望着面前的两枚国玺,做工虽然无法与自己的玉玺相比,他也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