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大梁国,江南道,杭州府,有一书生名曰归于尘。此人家境贫寒,自幼丧父,与老母相依为命。归于尘自幼聪颖好学,立志科举入仕,以报母恩,光宗耀祖。

归于尘所居之处,邻近有一富户,家主姓柳,名万财,膝下有一独女,名曰柳如烟。柳如烟生得如花似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且心地善良,常施舍于贫苦百姓。归于尘与柳如烟自幼相识,两小无猜,青梅竹马,彼此间情愫暗生。

然而,门第之见如鸿沟,柳万财看不上贫寒的归于尘,一心欲将女儿许配给权贵之家。归于尘深知此中艰难,却未曾放弃,他更加发奋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赢得柳父认可。

时光荏苒,转眼归于尘已至弱冠之年,恰逢大梁国开科取士,他辞别老母与柳如烟,踏上赴京赶考之路。临行前夜,柳如烟于月下为归于尘送行,她亲手缝制了一件衣裳,含泪道:“尘哥哥,此去京城,路途遥远,望你保重身体。这件衣裳是我亲手所做,愿它能伴你左右,护你周全。”归于尘接过衣裳,深情地望着柳如烟,誓言道:“如烟妹妹,你放心,我定不负所望,待到金榜题名时,便是我迎娶你之日。”

二人依依不舍,直至天色微明,归于尘才踏上征程。一路上,他风餐露宿,历经艰辛,终于抵达京城。科举考试之日,归于尘文思泉涌,笔下生花,自觉发挥极佳。然而,世事难料,科举放榜之日,归于尘竟名落孙山。

消息传至江南,柳万财更加坚定了将女儿许配他人的决心。而归于尘则心如刀绞,他深知,若无功名,与柳如烟之事恐将成泡影。但他并未因此消沉,反而更加刻苦攻读,誓要再次科举,一雪前耻。

时光匆匆,转眼三年已过,大梁国再次开科取士。归于尘再次踏上赴京之路,此次他更加用心准备,誓要一举夺魁。然而,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归于尘再次名落孙山。

两次科举失利,对归于尘打击甚大,他心灰意冷,欲放弃科举之路。此时,柳如烟却派人送来书信,信中写道:“尘哥哥,两次科举失利,我知你心中苦闷。但人生在世,岂能因一时之挫而轻言放弃?你才华横溢,只因时运不济,未能施展。望你莫要消沉,继续努力,我始终相信,终有一日,你能金榜题名,扬眉吐气。”

柳如烟的信,如春风拂面,温暖了归于尘冰冷的心。他重拾信心,决定再次备考。此次,他不再盲目苦读,而是四处游历,增长见识,结交文人墨客,以拓宽视野。

岁月如梭,转眼又是三年。大梁国再次开科取士,归于尘带着满腹经纶与丰富阅历,第三次踏上赴京之路。此次科举,归于尘发挥出色,终得高中榜眼。消息传至江南,柳万财虽心有不甘,却也无奈接受。

归于尘高中榜眼,被朝廷任命为杭州府同知,衣锦还乡。他第一时间前往柳府,向柳万财提亲。柳万财虽心有顾虑,但碍于归于尘的官职与才学,终是答应了这门亲事。

归于尘与柳如烟的大婚之日,杭州府内外张灯结彩,热闹非凡。二人终成眷属,皆大欢喜。婚后,归于尘与柳如烟举案齐眉,琴瑟和鸣,生活幸福美满。

然而,好景不长,归于尘上任不久,便遭遇官场黑暗,他被同僚陷害,诬告其贪污受贿。朝廷派员查办,归于尘虽极力辩解,却终因证据不足,被贬为庶民。

归于尘遭贬,心灰意冷,他深知此乃官场斗争所致,却也无可奈何。他携柳如烟回到故乡,过起了隐居生活。二人虽生活清贫,却感情深厚,相依为命。

归于尘遭贬之事,在当地传得沸沸扬扬。昔日那些巴结他的人,如今都避之不及。唯有柳如烟,始终不离不弃,她鼓励归于尘:“尘哥哥,你才华横溢,只因时运不济,才遭此劫难。望你莫要消沉,继续努力,终有一日,你能东山再起。”

归于尘望着柳如烟坚定的眼神,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重拾信心,决定再次备考,以期东山再起。然而,命运似乎并未因此而眷顾他。他连续几次参加科举,皆因各种原因未能中榜。

屡试不第,归于尘心灰意冷,他开始怀疑自己的人生价值。他每日借酒消愁,对柳如烟也日渐冷淡。柳如烟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多次劝慰归于尘,却收效甚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