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道檄文,其名极响亮,是为《代天下人讨徐贼檄文》,作此檄文者,正是常岁宁。
此檄文一经出世,即于短短五六日间,传遍江南各道,众人奔相传看,讨论之声甚高。
起初徐正业尚且不以为意,自从他令骆观临作下那篇广为传阅的《讨明后檄》之后,朝廷及各处为反击,也曾作下过讨伐他的檄文,但皆未激起太大水花。
有此先例在,事务缠身的徐正业,甚至懒得分神去亲自过目。
直到数日后,他明显察觉到了此道檄文带来的影响不同先前,纵不提民间风向,就连那些支持他的豪绅士族官僚,也屡屡差人前来,或是来信质问于他。
徐正业这才不得不正视此事,令人取了檄文,亲自来看。
手中檄文显然是印制而成,但也保留了作此檄文者原本的笔迹。
其笔迹疏朗开阔,却又挺拔险峻,可见三分风骨,七分兵气,一经展阅,洋洋洒洒数百字间,已见笔扫千军之势。
这手字,甚好,甚少见。
徐正业本也是士族出身,书画之才不在话下,自然一眼便能辨出此字好坏。
单是这篇字,便已经足够吸睛了。
更何况还有那狂妄至极的“代天下人”四字!
“……代天下人?”徐正业麾下有幕僚怒容道:“小小女娘,竟有这般狂妄口气!”
她凭什么代天下人!
谁准她代天下人了!
骆观临在旁不语,面色不算乐观。
檄文二字,缴获的是人心,左右的是舆论,至于措辞有几分真假,是否“合理”……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她想要的目的,已经达成了。
而这篇檄文,之所以能够以如此速度流传开来,并引起轰动,绝非偶然。
他看向徐正业手中的那篇纸,一时眉心紧锁。
此篇檄文很有门道,字字句句皆如伤敌兵刃,皆冲着要害而来,作此檄文者,很有头脑,也很费了心思……且同为精通此道的文人,他能察觉到,对方在写下此檄文之际,必然已经能够预料到,此文一经传阅,势会引起轰动。
如若不是请了能者代笔而成,那么这位横空出世的常家女郎……实在很不可小觑。
徐正业越往下看,脸色越是难看。
作为“始作俑者”的常岁宁,很能够想象得到徐正业此时的脸色。
她很早之前,便想效彷骆观临,也写出一篇同样出色的檄文来着。
为此,她做了许多功课与准备,包括并不限于仔细分析了此前那些讨伐徐正业檄文的失败之处。
钻研之下,她得出结论,这些檄文,大多太过中规中矩,千篇一律,是属于将其中被讨伐的对象徐正业三字,随意换成另个人名,便能直接拿来套用的那种。
要么则是太过枯燥冗赘,情绪没能调动上来,倒是将她的瞌睡给勾上来了。
她抱着好学钻研之心,尚且看得呵欠连天,更何况是其他不相干之人呢?
常岁宁总结了一番后,得出结论,在这檄文满天飞的乱世之中,要想要写出一篇火爆的好檄文,首要的,便是噱头二字。
所以,她才斗胆“代天下人”。
她可是代了天下人,谁还不是个天下人了?单是听了这名头,甭管是抱有好奇还是挑刺之心,都想找来看看,如此,便将受众先网住了。
有了个好噱头,将人吸引了进来,只是第一步。
接下来,还需要言之有物,有扎实而吸睛的内容。
于是,常岁宁找来了身份处境不同的百名江南人士,官员富绅,商贾小贩,饥苦流民及文人墨客,以他们口中的徐正业,作为参考。
他们不正是切身见证经历了徐正业“匡复之举”的“天下人”吗?
此一篇《代天下人讨徐贼檄文》,仍在各处飞快地传阅着,乃至传出了江南之地。
上曰,【徐正业所过之处,民不聊生,强征抢掠之下,方有骆观临口中的“仓储之积靡穷”,野心大业之下,所积累累白骨,皆为无辜百姓尔。】
【此等残暴不仁,滥杀无辜,草管人命,下窃于民,上窃于国之贼,怎堪配提及“匡复正道”四字?】
又细数徐正业罪状,虽略有夸大之辞,但皆基于事实而言。
数百字间,即可见得一名手段阴险毒辣,所行表里不一而野心勃勃的无耻小人跃然纸上。
末了之言,更是极具扇动力,声称徐正业撒下了弥天大谎,其匡复之心是假,诓骗世人是真。
并列出诸多证据,其中便包括【徐正业集兵固守扬州江宁,皆因传言江都金陵之地有王气,其欲于江都自立为王,狼子野心昭然若揭,人皆诛之】。
随之加以挑拨……不,呼吁,呼吁与徐正业同行者,当及时醒悟,此时回头为时未晚,如若执意与贼子同行,甘愿遭贼人利用,则自取灭亡之日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