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蔺相如踏入秦廷,面对秦王及一众秦国大臣,他毫无惧色。秦王见到和氏璧后,眼中满是贪婪,绝口不提以城换璧之事。蔺相如看出秦王无意兑现承诺,便巧言周旋,言道和氏璧有瑕疵,需指给秦王看。重新拿回和氏璧的蔺相如,后退几步,倚柱而立,怒发冲冠,大声斥责秦王的背信弃义。
他言辞犀利,义正词严,“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秦之强,而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其大义凛然之态,令秦廷众人皆为之动容。
秦王虽恼怒,却也担心蔺相如真的毁了和氏璧,无奈之下,只得暂时妥协,答应斋戒五日,再行交接。
蔺相如深知秦王狡诈,斋戒不过是缓兵之计,便派人将和氏璧暗中送回赵国。
五日之后,蔺相如再次面见秦王,坦言和氏璧已归赵国,若秦王执意强夺,他愿以死相拼。秦王虽怒不可遏,但考虑到杀了蔺相如也无法得到和氏璧,还会使秦国在诸侯中留下恶名,最终只得作罢,蔺相如凭借着自己的智勇双全,成功完成了这一艰巨的使命,完璧归赵,维护了赵国的尊严。
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随赵王前往。秦赵两国国君相会,本应是友好之谈,但秦王却故意羞辱赵王,令赵王为其鼓瑟。蔺相如见状,挺身而出,以死相逼,迫使秦王为赵王击缶,为赵国挽回了颜面。他在强秦面前毫不退缩,其果敢与坚毅让赵国在外交场合上未落下风。
蔺相如的这两次壮举,使其声名远扬,因其功劳卓着,被赵王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
廉颇,赵国名将,战功赫赫,他对蔺相如仅凭口舌之功便位居自己之上感到不满,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然而,蔺相如却以国家利益为重,多次避让廉颇。
他的门客不解,蔺相如说道:“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蔺相如的这番话传到了廉颇耳中,廉颇深感惭愧。他意识到自己的狭隘与短视,为蔺相如的大度和爱国之心所折服。
于是,廉颇赤裸着上身,背着荆条,前往蔺相如府上请罪。蔺相如见廉颇前来,赶忙扶起,二人相拥而泣,从此成为刎颈之交。
蔺相如一生忠心为国,无论是在外交舞台上与强秦的交锋,还是在处理国内事务时的谋略,他都展现出了非凡的智慧和勇气。他的爱国情怀、机智勇敢以及宽容大度,成为了后世传颂的佳话,令人敬仰不已。
他的事迹激励着无数后人,在国家面临危难之时,挺身而出,为了国家的尊严和利益,不惜牺牲一切。
毛遂,战国时期赵国人士,起初为赵国平原君赵胜的众多门客之一。他出身平凡,并非出自名门望族,在成为平原君的门客之前,毛遂的生活默默无闻,但其胸怀大志,渴望有朝一日能施展才华,为国效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毛遂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对兵法、谋略有着浓厚的兴趣和独特的见解。
然而,由于出身寒微,他一直未能得到赏识和重用。尽管如此,毛遂从未放弃对自己的磨砺和提升,时刻准备着等待机会的降临。
秦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危在旦夕。平原君赵胜决定前往楚国求救,欲联合楚国共同抗秦。
他欲从众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之人一同前往,选来选去,还差一人。此时,毛遂挺身而出,自荐前往。
平原君对毛遂并无太多了解,且见他在门下已三年,一直默默无闻,便质疑道:“先生来我门下已三年,未曾闻先生有所建树,贤能之人处世,就像锥子放在囊中,其尖梢立即就会显现出来。如今先生在我门下三年,却未曾有人称赞,想必先生无甚才能,此次前往楚国,责任重大,先生还是留下吧。”
毛遂从容答道:“我不过是今日才请求进到囊中罢了。如果我早就处在囊中的话,就会像禾穗的尖芒那样,整个锋芒都会挺露出来,不单单仅是尖梢露出来而已。”平原君见他言辞恳切,自信满满,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到达楚国后,平原君与楚王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始终未能说服楚王出兵救赵。此时,毛遂手按剑柄,大步登上台阶,直陈利害。
他说道:“大王,如今楚国地大物博,国富民强,却惧怕秦国,实在令人费解。秦国的白起,不过是个小子罢了,曾率领几万人的军队,兴师动众与楚国交战,一战而攻克鄢、郢,再战而烧夷陵,三战而侮辱大王的祖先。这是百世不解的怨仇,连赵国都替楚国感到羞耻,而大王却不知羞恶。合纵抗秦,乃是为了楚国,而不是为了赵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