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气藏府病形篇第四(八)

岐伯清了清嗓子,开始了他的“爆笑针灸课”:“首先啊,咱们得知道,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其中手太阳小肠经就是其中之一。它起于小指尺侧端(少泽穴),沿着手臂外侧上行,经过肩胛、颈部,最后进入耳中(听宫穴)。咱们今天要说的‘下巨虚’啊,其实是足阳明胃经上的一个穴位,但它在治疗小肠病上也有奇效。为啥呢?因为中医讲究经络相通,表里相应嘛。”

黄帝听得津津有味,忍不住插嘴:“那下巨虚到底在哪儿呢?朕好想找找看。”

岐伯指了指黄帝的脚:“陛下请看,下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处。您试着找找看,是不是有个酸酸涨涨的地方?”

黄帝低头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那个“酸酸涨涨”的穴位,忍不住揉了揉:“哎呀,还真有啊!这穴位有啥作用呢?”

岐伯解释道:“下巨虚啊,可是个多面手。它不仅能治疗小肠病引起的小腹痛、腰脊痛等症状,还能调理肠胃功能,治疗腹泻、便秘等消化系统疾病。更神奇的是,它还能缓解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怎么样?陛下,这穴位厉害吧?”

黄帝听得连连点头:“厉害厉害!那朕以后要是小肠不舒服了,就扎这个穴位呗?”

岐伯摇了摇头:“陛下啊,针灸这事儿可不能随便来。虽然下巨虚是个神奇的穴位,但也得讲究手法和深度。扎深了扎浅了都不行,还得看患者的体质和病情。所以啊,陛下要是真有小肠病的症状,还是得找专业的中医大夫来瞧瞧。”

黄帝一听,顿时泄了气:“哎呀,朕还以为学会了这个穴位就能自给自足了呢。看来啊,还是得靠你们这些专家才行。”

岐伯笑了:“陛下谦虚了。不过话说回来,中医这东西啊,博大精深,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学会的。陛下要是真感兴趣啊,得多读读书,多跟咱们这些中医大夫交流交流才行。”

黄帝一听,立刻来了精神:“对对对!朕这就下令,让全国的大夫都来给朕上课!朕要把中医这门学问学个通透!”

岐伯一听,赶紧劝阻:“陛下啊,您这想法虽好,但也得悠着点儿啊。中医这东西啊,得慢慢品,急不得。您要是一下子学太多,反而容易消化不良呢。”

黄帝一听,顿时乐了:“哈哈哈!岐伯啊岐伯,你果然是个幽默的老头儿!朕听你的,慢慢来!不过啊,朕还是得先学会扎这个下巨虚穴才行,万一哪天朕的小肠闹脾气了,朕也好自救啊!”

岐伯一听,也忍不住笑了:“好好好说到下巨虚这个穴位啊,它其实还有很多其他的神奇之处呢!比如啊,它还能治疗乳腺炎、乳腺增生等妇科疾病。这是因为啊,中医讲究“经络相通”,足阳明胃经与乳房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啊,刺激下巨虚穴啊,就能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缓解疼痛等症状。

而且啊,下巨虚穴还是个“双向调节”的穴位呢!也就是说啊,它既能治疗腹泻、又能治疗便秘。这是因为啊,中医讲究“平衡”,人体内的各种生理功能都得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行。所以啊,当下巨虚穴受到刺激时啊,它就会根据人体的具体情况来发挥不同的治疗作用。如果肠道功能亢进(比如腹泻)啊,它就会抑制肠道的蠕动;如果肠道功能减退(比如便秘)啊,它就会促进肠道的蠕动。这样一来啊,人体的肠道功能就能保持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啦!

当然啦!要想让下巨虚穴发挥最佳的治疗效果啊,还得配合其他穴位和治疗方法才行。比如啊,对于小肠病引起的疼痛症状啊,咱们还可以配合按摩足三里、上巨虚等穴位来缓解疼痛;对于消化系统疾病啊,咱们还可以配合艾灸、拔罐等疗法来调理肠胃功能。这样一来啊,治疗效果就会更加显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