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就好,那就好,这柱子回来了,你和大清也就不用再天天担心了。”李翠兰感慨道。
“可不是,至少以后都在眼把前了,这两年老何头发都焦白了不少。”王燕也感慨。
一片祥和的聊天中,突然出现一道不同的声音:“大清啊,你这母鸡够肥的啊,回头炖好分我家一点呗,我那儿媳妇身子一点也不争气,我大孙子都快没口粮了。”毋庸置疑,这是贾张氏。
何大清现在没心情和她啷个哩个啷,瞥了眼她就回家了,王燕接话说:“那是得补补,一点哪够啊,嫂子你得多买几只鸡才行,不和你们说了,我得回去帮忙了。”说完也抱着何援朝回家了。
“切,小气,果然是农村来的!”贾张氏在后面碎碎念,其他人都知道贾张氏的德行,也都没搭理她,各自回家准备做饭了。贾张氏见大家都散了,也抱着棒梗往家走去,边走边喊着:“秦淮茹,秦淮茹,你个懒婆娘饭做好了没有?是不是想饿死我?”
众人听着贾张氏的喊声都摇摇头,这贾家自从娶了儿媳妇,贾张氏的吼声就没歇过,幸亏贾家娶的媳妇是个好脾气的,不然这院子就更热闹了。
说起秦淮茹,按现在人的眼光去看,那就是个“小白花”加“绿茶”,到了贾东旭死后,还有点“窑里窑气”的,而且她的名字也有问题,别说那时候的农村,就是八九十年代,也没见过几家能给女儿起这种名字的。
名字里能带个“花,梅,兰,丽”就算不错的了,而且她的做派怎么看都不像农村长大的孩子,反倒像以前某些人家“窑姐”出身的姨娘身边的丫鬟,后来解放了,要求“一夫一妻”制了,这些姨娘和丫鬟就被遣散了,她才回了农村。
要是这样的话,也就能说的通她那些“茶艺”是从哪学的了,也能明白她的名字和那一身白皮是从哪来的了。
不过这都不关老何家的事,现在的四合院虽然三位联络员还是前院闫埠贵,中院易中海,后院刘海中,可那是因为何大清和许富贵没掺和,他们两家坐地户要是说话,那这三位联络员也没啥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