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逾白一抬眼,瞧见百姓们正巴巴盯着他,一位花白老人双手捧着个热腾腾的馒头,努力往他面前凑。
他脚尖一转,走到那位老人面前,那老人一张脸笑开,露出早已掉得只剩下四颗的牙。
“大人,这是草民自己做的馒头,刚出锅,还热乎着,您尝尝?”
老人双手发黑,手指头上全是洗得发白的茧子,在微微发黄的馒头映衬下,显得更沧桑几分。
沈逾白伸手将馒头接过,笑着道:“那就谢谢老伯了。”
老人欣喜地将双手往身后藏,嘴里却道:“大人您不嫌弃就成。”
沈逾白尝了一口,笑着点点头:“馒头很软乎,大伯如今是在此处卖馒头?”
那老人连连点头:“草民两个不争气的儿子都在修运河,草民也来卖些馒头贴补家用。”
“如今日子可还过得去?”
“多亏了大人,咱们的日子如今越发好了,三儿前些日子刚娶了媳妇,老大媳妇又怀上了,二儿媳当了都转运盐使司的女工,把二孙送去学堂读书了,二孙如今已背完百家姓了。”
沈逾白认真听着,老人就一直讲着。
讲着家里的屋子如何宽敞明亮,讲着家里养的十只鸡,讲着今年给老婆子做了件新衣裳。
旁边的百姓也静静听着,想起以前连饭都吃不上的日子,眼角渐渐湿润了。
李有光心中震颤不已。
他来通府之前,就已听说沈逾白在通府的政绩斐然,今日一听,才知沈逾白如何了得。
再看这些百姓,站在沈逾白面前就如孩童面对自己父母一般乖顺,可见沈逾白在他们心中的威望。
待陆通判与沈逾白禀告时,李有光更是惊骇连连。
不到一年,运河竟修了近四十里。
待劳工们下午开工,一个个拼命的劲,李有光才知为何能修这般快。
回去时,李有光对沈逾白拱手,感叹道:“沈大人凭着此番大政绩,去京城后必定能升迁!只是这通府的百姓不知该如何不舍沈大人。”
沈逾白并不想将自己要调任的事告诉通府百姓。
他既是默默而来,便默默而去,不扰民为好。
可惜墓地没法盯着修好。
临走之前,他亲自去了花蓬岛,将墓地修建的要求一一交代给沈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