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多智而适应性强,几乎能在丛林里任何地方生存,但有些地方还不如个小鸟有智慧。
据坚而守、执锐而出、生生不息,这才应该是部落人的生活模式。
新部落人现在居无定所,每日为了吃食奔波,每到一个新地盘就与野兽斗、与蛇虫斗、与天地斗,然后就开始幕天席地生火做饭,然后所到之处寸草不生。
这样虽然能保证自己团体的生存力始终达标,但是付出的代价太大。
因为知道居无定所,所以不舍得认真打造自己的居住环境,大家哪怕要在一个地方住个几个月甚至一两年,都不愿意花时间把自己住的地方弄好点。
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垒个小土墙,再弄点茅草一铺,就地打窝睡觉。
这样方便,但是很不安全。
常常要派人守夜防备野兽的突袭,睡不好,如果有突发情况出现,还得立即爬起来战斗。
有些蚊虫的叮咬更是防不胜防,带病的还好说,带毒素的基本就是凉凉,有时候一觉起来就会悄无声息的损失几个人。
本来就不多的人口再次负增长。
有些老弱病残为了不拖部落后腿,甚至自愿在迁徙中“掉队”,在困难时“失踪”,伟大而令人心酸。
假如能像鸟雀蛇虫这些小东西就好了。
它们每到一地,先是给自己做个窝,能安心睡觉同时还能减少被敌人攻击的可能,然后才是出去寻找食物,一家子只需要一个看家的就行。
鸟窝蛇洞的大都是靠着大树,既减少了建设成本,安全性也得到巨大保障。
它们收集到的吃食也不用像人类一样,总得趁着没坏之前就都吃掉,而是易于保存的就藏在窝里,不易保存的就现抓现吃,这样一年下来,肚子也不会一顿饥一顿饱,还把过冬的粮食也给储备了。
新生的后代因为有个小小的避风港,也不用一出生就面临严酷的环境淘汰。
几年十几年后长大成人,人口这不就续上了么,简直完美!
小主,
如果部落也采用这种定巢安家的模式,就可以避免很多无谓的人口损失。
实现这种模式,第一步是做一个经济实用的家,木屋和土巢是最佳选择。
木头在丛林里随处可见,在地上扎几个粗点的木桩子,围成一圈,呈圆柱形或者圆锥形,然后地上铺几层细点的干树枝,内外再铺上几层茅草树叶,就是一间小木屋。
既可以防雨防潮,还能抵御中小型野兽偷袭。
土巢也好办,直接找个合适点的山坡山脚,挖进去一个大点的深洞,然后扔一堆柴进去烧个两三天,然后再弄几节树桩把顶子撑住,大块的木头或石板把出入的洞口一堵,就是一个安全屋。
这样一来,安全性直接上升几个档次,也能睡个好觉。
野兽再厉害,也只是针对人,它们的尖牙利爪对于木头、石头和泥土威胁不大。
只要找个合适的地方,造好房子,大家就只需几个人守夜,其他人门口一堵,谁也不爱,可以安安心心一觉到天明。
这样不但能保证大家的战斗力,一个合适的环境也更适合新生儿存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