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西晋动荡 第一节:司马懿暗中篡权:韬光养晦,终掌朝纲

曹叡去世后,年仅8岁的曹芳即位,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起初,曹爽对司马懿还颇为敬重,毕竟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威望极高,且经验丰富。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曹爽逐渐独揽大权,他任用亲信,排挤司马懿,将司马懿升为太傅,看似尊崇,实则剥夺了他的实权。

司马懿被架空后,表面上装出一副老病不堪的样子,不再过问政事。他整天在家中养病,甚至在曹爽派来的人面前,故意做出神志不清、言语错乱的样子。有一次,曹爽的亲信李胜前来探病,司马懿假装耳聋,将李胜说的“荆州”听成“并州”,还故意做出拿衣服手抖、喝粥洒一身的举动,让李胜深信他已病入膏肓,对他放松了警惕。但实际上,司马懿暗中积蓄力量,等待时机。

他与儿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亲信们秘密策划政变。司马师暗中豢养了三千死士,这些人平时分散在民间,以各种身份作掩护,关键时刻能够迅速集结。司马懿还与朝中一些对曹爽不满的官员取得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他深知,要想成功发动政变,必须要有足够的力量和内应。

公元249年,曹爽陪曹芳出城祭扫高平陵。司马懿认为时机已到,他迅速发动政变。他率领死士控制了洛阳城的各个关键据点,如武库、司马门等。同时,他以太后的名义发布诏书,指责曹爽的罪行,宣布罢免曹爽的官职。曹爽得知洛阳城发生政变后,惊慌失措。他手中虽然掌握着皇帝和部分军队,但他性格懦弱,缺乏决断力。他的谋士桓范建议他挟持皇帝前往许昌,然后调集各地军队勤王,但曹爽犹豫不决。在司马懿的威逼利诱下,曹爽最终选择了投降。他天真地以为,只要交出权力,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和富贵。然而,司马懿并未给他机会,以谋反罪将曹爽及其亲信全部诛杀,夷灭三族。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氏彻底掌控了曹魏政权,为司马炎代魏称帝奠定了基础。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六、篡权的后续影响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进一步巩固了司马氏在曹魏政权中的统治地位。他们继续清除异己,凡是对司马氏不满或可能威胁到他们权力的人,都被一一铲除。曹魏政权中的许多忠臣良将,如夏侯玄、李丰等,都惨遭杀害。夏侯玄是曹魏宗室的重要成员,他才华出众,在朝中威望颇高。李丰则是朝中大臣,对司马氏的专权十分不满。他们企图推翻司马氏的统治,恢复曹魏政权的权力,但计划泄露,被司马师残酷镇压。

司马师在掌权后,废掉了曹芳,改立曹髦为帝。曹髦不甘心做傀儡皇帝,试图反抗司马氏的统治。他曾说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名言,表达了对司马昭专权的不满。公元260年,曹髦率领宫中侍卫和奴仆,试图讨伐司马昭,但最终被司马昭的部下成济所杀。司马昭又立曹奂为帝,此时的曹魏政权已经名存实亡,完全处于司马氏的控制之下。

司马懿篡权对曹魏政权造成了致命的打击。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曹魏宗室的势力被彻底削弱,朝廷中的官员大多都依附于司马氏。人才流失严重,许多有识之士对司马氏的专权不满,纷纷离开朝廷,导致曹魏政权的人才储备出现断层。社会矛盾也日益加剧,百姓对司马氏的统治感到不满,各地出现了一些小规模的起义。虽然这些起义都被司马氏镇压,但却反映出了社会的不稳定。

司马懿篡权这一事件对三国历史的走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标志着曹魏政权的衰落和司马氏的崛起,为西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司马炎在公元265年正式代魏称帝,建立了西晋,并在公元280年灭掉东吴,实现了全国的统一。司马懿篡权的过程也为后世政治斗争提供了深刻的启示,展示了权力斗争的残酷性和复杂性。他的隐忍、谋略和决断力,成为了后人研究和借鉴的对象。同时,他篡权的行为也引发了人们对权力、忠诚和道德的思考,成为了历史长河中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