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初入仕途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世家大族成为各方势力竞相争取的重要力量。司马懿,便出生于河内司马氏这样一个名门望族。司马氏在当地根基深厚,历代皆有出仕为官者,家风严谨,文化底蕴极为深厚。司马懿自幼便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接受了系统而优质的教育,他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对经史子集、兵法韬略无不涉猎,且见解独到,年纪轻轻便在当地小有名气,为日后踏入仕途积累了深厚的知识与智慧。
彼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势力如日中天,听闻司马懿之才,便急切地想要将他招致麾下。曹操初次派人征辟司马懿时,司马懿却敏锐地察觉到了局势的复杂性。当时的曹操虽实力强大,但汉室衰微,各方势力盘根错节,加入曹操阵营未必就能一帆风顺,甚至可能会陷入政治漩涡。经过深思熟虑,司马懿心生一计,他佯装患上风痹之疾,卧床不起,生活不能自理。曹操生性多疑,派人暗中观察,司马懿竟能整日躺在病榻上,一动不动,骗过了曹操的眼线,成功躲过了初次征辟。
然而,曹操怎会轻易放过这样的人才。几年后,曹操再次征辟司马懿,且放出狠话,若他再不应召,便将其逮捕入狱。司马懿深知曹操的手段,此次再也无法推脱,无奈之下,只能出山任职,担任曹操的文学掾。这个官职虽不高,但却是他踏入曹魏政权的开端。
在曹操身边任职期间,司马懿开始展现出他的不凡之处。关羽北伐襄樊,水淹七军,一时间威震华夏,曹操甚至一度被关羽的气势所震慑,萌生迁都之念,以避其锋芒。就在众人慌乱之际,司马懿却冷静地分析局势,他指出,孙权与刘备看似联盟,实则各怀心思,荆州之地是孙权的心病,若联合孙权,让其从背后偷袭关羽,必能解襄樊之围。曹操采纳了他的建议,孙权果然派吕蒙白衣渡江,奇袭荆州,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这一事件让曹操对司马懿刮目相看,也让司马懿在曹魏政权中初步站稳了脚跟,崭露出他在复杂局势下敏锐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
二、曹操时期的隐忍
曹操虽欣赏司马懿的才华,却也对他的野心有所察觉。曹操本就生性多疑,而司马懿的“狼顾之相”更是让他心生警惕。所谓“狼顾之相”,即人在回头时身子不动而头能扭转180度,这种面相在古代被视为有野心、心怀不轨的象征。再加上“三马同槽”的梦境,更是加深了曹操对司马懿的猜忌,他担心司马懿日后会威胁到曹魏政权。
面对曹操的猜忌,司马懿深知自己身处险境,稍有不慎便会招来杀身之祸。于是,他开始了漫长的韬光养晦之路。在工作中,他表现得异常勤勉,无论大小事务,都尽心尽力地完成,常常废寝忘食。他总是主动承担各种繁杂的任务,对曹操的命令更是言听计从,从无丝毫懈怠,让曹操看到他对工作的专注和忠诚。在人际交往中,他十分谨慎,从不主动参与朝廷中的权力争斗,与其他官员保持着适当的距离,既不结党营私,也不得罪他人,避免引起曹操的怀疑。
尽管司马懿如此小心翼翼,但曹操对他的警惕从未消除。有一次,曹操故意试探司马懿,让他在前面走,然后突然喊他的名字。司马懿下意识地回头,竟真的展现出了“狼顾之相”,曹操看在眼里,心中的疑虑愈发加深。然而,司马懿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谨慎,一次次巧妙地化解了曹操的怀疑。他在军事和政治上继续为曹操出谋划策,却始终小心翼翼地隐藏着自己的锋芒,不让曹操感到威胁。他明白,在曹操这样强大的统治者面前,只有忍耐和等待时机,才能生存下去并谋求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司马懿逐渐在曹魏政权中积累了一些人脉和权力。他与曹丕建立了良好的关系,曹丕作为曹操的儿子,对司马懿的才华十分欣赏,两人经常交流学问和政治见解,关系日益密切。司马懿敏锐地察觉到曹丕可能成为未来曹魏政权的统治者,于是有意无意地向曹丕靠拢,为自己日后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三、曹丕时期的崛起
在曹丕与曹植争夺世子之位的激烈斗争中,司马懿坚定地站在了曹丕一边,成为曹丕的重要谋士。他深知曹丕性格沉稳,更适合继承大统,于是全心全意地为曹丕出谋划策。他帮助曹丕在曹操面前树立良好的形象,教导曹丕如何在各种场合表现出自己的才能和品德,赢得曹操的认可。同时,他还为曹丕分析曹植的弱点,制定应对策略,让曹丕在这场世子之争中逐渐占据上风。